Re: [心得] 帕維亞戰役[中]
補充和討論幾個細節。
※ 引述《Nomic ((Nomis))》之銘言:
: 形勢膠著,但也不光只有壞消息。1524年12月,西班牙運載了18,000人由海道逼近熱: 那亞;法蘭索瓦一世分兵6,000回救,一路被天候路況耽擱,所幸出生於熱那亞海軍提督: 世家的安德列‧多利亞(Andrea Doria)乘西班牙人只有3,000人上岸的空檔率領艦隊急擊: 而出,把運輸船連同搭載的兵力都趕走了,剩餘西班牙部隊只好投降,全被俘去法國遊街: 示眾。另一方面,法蘭索瓦一世還與教廷簽下密約,教宗克雷芒七世(Clement VII)承諾: 在一眾義大利城邦前帶頭反對與帝國合作,法國則幫他爭回西班牙控制下的那不勒斯。教: 宗的原意只是狐假虎威,藉著法軍兵威敲詐那不勒斯;法蘭索瓦一世卻當真分兵4,900南: 下。陣前分散兵力是兵家大忌,好在出身美第奇家族的黑旗軍的喬凡尼(Giovanni delle: Bande Nere)此時也帶著他麾下最精銳的義大利傭兵(2,000火槍手、2,000長矛兵、500輕: 騎兵)重新投靠原來的雇主;帝國軍欠餉不發是喬凡尼叛投的主要原因,法蘭索瓦一世馬: 上發下銀錢糧食犒賞。
關於Black Bands of Giovanni,主要英文資料應該是Maurizio Arfaioi的學位論文和書,當然他研究的重點是帕維亞戰役之後的1526-28,不過看1527年的序列,黑旗軍的組成是72%火槍手和28%長矛兵(合計為3,337人);1527年年底到1528年年初的人員組成中,且不看佔了兩成多的非戰鬥人員,當時在佛羅倫斯當局的施壓下,長矛兵也不過是從約兩成提高到約三成五,還是比不上火銃手多。
此外,1528年年底,阿普利亞地區的科涅克聯盟軍序列是:
步兵總數 6,158人
火繩槍兵 3,289人(53.4%)
手銃兵 965人(15.7%)
總之,我懷疑1525年的時候黑旗軍的長矛和火銃會是一比一的比例。
: 正得意之際,卻沒提防接掌戰局的佩斯卡拉8,000步兵殺到,與先前滲透進森林中的: 3,000火槍手一道,夾擊衝鋒完零零落落散處森林邊緣的法軍騎兵。早上8:00,法蘭索瓦: 一世與其重騎兵遂陷入長矛與火繩槍組成的口袋中;法王身邊護駕的貴族將校一一中彈身: 亡,而法軍砲兵被衝在前頭的騎兵擋道,根本無法開火,重騎兵們則拿林木掩映下打冷槍: 的火槍手沒皮條,佩斯卡拉下令銃手利用坡嶺坑窪匍匐其中,有砲也難打著。重型火繩槍: (musket)剛引進軍中不久,此時還是佩斯卡拉侯爵的獨門絕活一家獨有,收效甚大 。「: 黑色傭兵團」與其他法軍步兵共6,000雖趕上支援,卻被波旁帶來的日耳曼傭兵架住──: 在苑囿東北面,瑞士傭兵被兩倍以上優勢的日耳曼傭兵逐步逼退,雙方交戰一小時許後看: 來勝負已定,8,000日耳曼傭兵也分兵一半,由波旁率領前往支援佩斯卡拉。雖然都是日: 耳曼傭兵,對叛離帝國不可饒恕的「黑色傭兵團」出手並不留情,下了不留活口不受降的: 指令,逼得「黑色傭兵團」個個死戰不退,站住那兒就死那兒。
主要參考網路資料:
https://bit.ly/3dpXboe
雖然原po的註腳資料書中也提到說當時Musket和arquebus分不清,但是就這個網誌的介紹,他是把musket的野戰化放在1560年代;雖然他有提到帕維亞戰役時有些火繩槍是用支架的,但是我認為這只是因為火繩槍的輕量化還不成熟而已,因為網址中提到的口徑看起來還不是後來的musket的口徑。
和上面的黑旗軍相呼應的是,西班牙軍此時還有用手銃,這個網誌有貼出帕維亞戰役後,西班牙軍該年年底駐義大利步兵的表單,在總數7,503人之中,火繩槍兵有1,090人,外加手銃兵1,515人,顯然當時還沒能全面換裝火繩槍。手銃就是小口徑的火門槍。
然後按網誌所引述史料,黑色傭兵團被屠殺的一個主因是他們只有兩百挺火門槍,戰鬥時被描述為一手拿火銃、另一手拿著火繩,沒有瞄準可言、填裝彈藥也慢;對面的哈布斯堡軍步兵則是第一波上來的就是六百名火繩槍兵,不但人數較多,射速也快得多,更不用提瞄準,結果八分鐘內就把黑色傭兵團的披甲兵橫掃一片,前排一堆人被亂槍打死。
P.S.:
可以對照戚繼光批評明軍發射火門槍的窘迫狀況......
《練兵實紀雜集》,〈快鎗解〉
「但用後手燃線,須棄銃柄而燃之,線燃,用手回執銃柄,則已遲矣,況銃低在腋下,而目視在上,終不若鳥銃之準,畢近不能命中。」
北方明軍大概從來沒在戰場上被火繩槍教訓過所以一直學不乖XD
--
There are many people in the world who really don't understand, or say they
don't, what is the great issue between the free world and the communist world.
~John F. Kennedy, 1963
--
清軍的木板推車不知道有沒有辦法對付西方火繩槍兵....
從紀錄來看,後金盾車的木頭極厚,如果使用枕木般厚度的
話,大約要3磅炮以上的火力,才能稍微傷害(6磅能確實擊
穿),可以想像木造戰艦船殼,彈開小口徑砲彈的畫面
盾車是後金用來對抗明朝鳥槍與佛狼雞的反制兵器
查了一下,現代枕木厚度大概15cm?只是這種厚度的木材的話,普通重火繩槍只要在三十 公尺就能打穿了,超重型火銃更是一百公尺內足可打穿。 據說後金的盾車有裝皮革和鐵皮,這樣的話防禦力更強,單兵火器確實有點困難。 即使如此,對三磅炮而言還是太簡單就能打穿了,隨便計算一下動能就知道了。
推推
依據維基百科的介紹,日本歷史群像編輯部2005年試驗9mm口
徑火繩槍,50米距離射擊48m檜木合板,彈丸被卡在36mm處,
合板背部龜裂,但未擊穿
更正”50米距離射擊48mm檜木合板”
依據日本的試驗結果,9mm口徑鳥槍,不可能擊穿150mm厚的
木板
但古代的主流口徑應該都是10mm~20mm
我說是重火繩槍呀,前陣子才列過歐洲的火繩槍口徑,主流重火繩槍是在16~20mm 按照1989年格拉茨的試驗,三十米是可以打穿到180mm杉木的 雙鉤銃則是實驗出一百米還能打穿189mm杉木或4mm鋼鐵 不過明軍單兵火器和你提到的9mm火繩槍比較靠近就是
看明軍大凌河戰役,最後車營被後金盾車打爆的結局來看,
明軍的野戰營屬炮也打不穿盾車,只有城牆上的紅衣炮(約10
.5cm口徑)才能阻止後金攻城
發熕、大將軍炮在近距離應該都可以打穿,只是明軍這類武器還是太少了 其他小的行營炮幾乎都是打散彈的,沒有用實心彈當然無法打穿防禦工事
松山會戰後 吳三桂自鑄一批火炮,口徑也約10.5公分,大蓋
是實戰經驗
發熕、大將軍炮需要近距離才能打穿,這就是問題,小型火
炮與重火繩槍頂多傷害盾車的木板,但經過木板後動能大減,
未必能重創盾車後方的重甲步兵,且開火速度慢,必然擋不
住盾車後方源源不絕的後金軍,所以還是需要紅衣炮來打保
齡球,一炮糜爛千里才能震攝後金軍,再考慮野戰運輸性後,
推薦使用6磅炮
其實大將軍炮的口徑就有六磅甚至超過了,磅數只是口徑大小而已,大將軍炮的問題是因 為設計落伍所以管身太短又裝藥少。
推,有趣
10
話說帕維亞戰役也有一個「不講武德」的案例,就是這個「黑色傭兵團」覆滅的時刻。 黑色傭兵團是國土傭僕(landsknechts)的一支,但是1510年代起轉投入法國麾下,被忠於 哈布斯堡皇室的嫡系兵馬視為叛徒。 帕維亞戰役時,黑色傭兵團的團長(上校)是Georg Langenmantel,他在交鋒時出陣挑戰, 喊話要皇帝麾下的大將軍Georg von Frundsberg或是其他幾名戰將之一出來單挑。他可能1
首Po 網誌圖文版: -- 帕維亞戰役[中] 帕維亞周遭遍布河流濕地,除了城南面的提契諾河岸之外,攻城火砲很難逼近;更糟 糕的是法軍的火藥罄盡,潮濕天候也使得不少運到的火藥失效,事倍功半。在提契諾河道
19
Re: [問題] 明清中國軍隊沒有大量武裝燧發槍的動力準葛爾的主力武器是重火繩槍,不是燧發槍,而且清朝很快就開始仿造了, 詳見張建《火器與清朝內陸邊疆之形成》。 到嘉慶的時候,全國各地的八旗綠營都開始用準葛爾式的讚巴拉克鳥槍了。 雅克薩戰役年代較早,用的燧發槍應該還是snaplock/snaphance之類的槍機為主, 在同年代的歐洲都還不足以完全壓過火繩。10
[閒聊] 左翼大將軍神鷹巴格拉季昂巴格拉季昂是帝俄名將,外號是「鷹」和「陸軍之神」(略顯浮誇) 二戰蘇聯曾有過以他為名的作戰行動 1812年,拿破崙進攻帝俄,深入腹地後與俄軍爆發激烈會戰, 此為博羅迪諾會戰 巴格拉季昂是役指揮俄軍左翼,奉命堅守陣線,6
[閒聊] 南北戰爭:蓋茨堡會戰中的火炮蓋茨堡戰役是南北戰爭中傷亡最高的戰役,南軍在戰役第三日遭擊退,被視為李將軍整場 戰爭中最靠近勝利的一刻,也被認為是戰爭的轉折點之一。 以下列出雙方在戰役中使用的火炮,可以與前一篇列出的安提坦姆戰役稍作比較。 南軍 北軍 滑膛炮6
[心得] 保衛白宮:1864年的華盛頓特區防務 [5]洪秀全的幻夢 同樣就在1864年,遠在地球另一端的太平天國終於陷入潰敗,湘軍克復金陵,淮軍、楚軍 亦攻佔蘇、浙。湘軍不善於攻城,慣於長圍坐困、用地雷炸開城牆進攻,曾國荃集團裝備 最重型的火炮是李鴻章代購的一門六十四磅炸炮,其餘重炮有限,難以迅速摧毀厚實的城 牆工事。6
Re: [問題] 中國常見的兩個觀點騎兵劣勢是很嚴重的,但不是單純的騎兵劣勢問題,而是整個戰爭環境缺乏騎兵威脅, 導致的缺乏應對手段。 : 因為大家可以看一下整個萬歷朝鮮戰役,或是後來江戶時代的眾多戰役 : 日方的重型火砲,我說的是有砲架,需要用獸力機動的火炮 : 大筒這種可以單人操作的"超大口徑火繩槍"不算火炮,雖然口徑很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