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 青銅和鐵器格鬥的差異?
早期鐵器性能對上成熟青銅器優勢不大,
主要還是已經提到的礦產問題影響比較強,
要能湊齊銅錫兩種礦,要馬靠穩定的長程貿易,
要馬疆域夠大又天選之人,但即使在這種青銅器文明中,
也還是會因為產量和成本而去慢慢普及鐵器。
問題是鐵器一旦發明,
就會是周遭原本用不起青銅器勢力發起挑戰的絕佳工具,
想像原本只能石器的蠻族開始拿起鐵器發動進攻,
搭上成熟帝國各種被推翻的理由(包括天災人禍),
最後看到的結果就是文明大崩潰,青銅器更難湊齊生產條件,
以及鐵制武器取代青銅武器的景象。
(青銅時期晩期崩潰)
青銅的硬度與韌性雖說不能兩全,
但勝在他能夠自己選擇適合的比例應用在不同需要的領域上,
而且鑄造的方式能支持大塊一體化的構造。
至少在防具方面青銅器被淘汰的速度慢多了,
尤其如果是追求高防護力的重步兵就更是如此。
箭矢部分雖然理論上硬度可以追求到很高,
但一次性消耗品這麼用比較敗家,所以不容易看到。
武器防具這方面,其實就算硬度有差距,也很難看到真正意義上的"削鐵如泥",
通常他的耐用和防護性能都體現在韌性上。
如果有一方武器被砍斷,都是因為結構上乘載不了太大的力量衝擊而斷,而非被砍斷。
同理如果高硬度的武器砍/刺上低硬度的防具,主要對抗的也還是韌性,
硬度帶來的優勢主要是兩者相撞時硬度高一方不容易磨損。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AFz7UeVm4E
那硬度有什麼用呢?其實硬度通常是用來支撐所謂的鋒利,
硬度高代表劍刃更能維持尖銳的程度以保證鋒利。
但這種鋒利其實是用來對抗布質裝甲或人體的。
--
其實青銅器還要一定比例的鉛礦,要湊齊的礦物比鐵器多
。
戰國秦曾延伸領地到金沙江以南 有機會取得大錫礦 以相較其
他各國的較低成本 砸下去研發青銅?
當時戰國各國主力都是青銅器
當年的礦源 可能比現在普及分佈
因為中原很多小礦是被歷代挖光了
就像中原以前是有幾百年巨木能造艦的
是歷代戰亂需求砍光了
秦的優勢是體制動員能力與軍功制鬥志
當年金屬科技代差沒到能新武器決勝負
科技還是有差 出土的秦劍接近1公尺 只是恐只佔戰爭一小部
份
好的冷兵器材料要有高硬度和耐磨性來維持鋒利度
也要有高強度避免一碰撞就碎,像玻璃或黑耀石那樣
也要能賦予韌性,讓它能像彈簧一樣吸收衝擊
如果做不到的話就只能用複合的材料組合了
不是,長度不是科技
配葬的秦劍含錫超高太脆了 不是好武器
而且那種雙手劍還不能拿盾....
長度只是需求問題 陪葬可能看起來要屌
嚴格說來 六國科技可能還比較強
中原當時是先進國已能生出不少鐵劍
只是數量仍不足以翻轉戰場優勢
蘇聯已示範過科技不用領先也能優勢
秦國也是靠動員能力彌補科技差距
同意樓上看法
不要有勝利者一定是科技優勝的迷思
會認為勝利者有科技優勢 大概斷章取義 無視我講明劍只是戰
爭一小部份吧
墓裡的長劍 只能耍屌 而不能實戰?證據在哪?
上面就說太脆了,容易缺口甚至斷掉怎麼實戰?
長度太長無法持盾,實戰上防禦就是吃虧
https://tinyurl.com/y2wc7gel 秦劍 錫18~21% 鉛0.17~2.18
《考工記》:"五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斧斤之齊"
我是不知道這樣的含錫量 為何有到"太"脆
至於持盾 你頂多說防禦性下降 這本來就是一種取捨
秦青銅大劍實際檢測含錫量20-30%
秦俑坑銅劍考論
含錫20%開始韌性急降 很脆
防禦取捨的話 青銅太脆也不適合格擋
戰國青銅劍50-60cm和秦青銅劍80-95cm
也找不到傳承和過渡 無法理解
越王勾踐劍全長50幾公分 含錫17%
那已經算短而硬了
武器其實不太需要非常硬
又硬又長是一定會變脆弱 這是物理問題
西方當時是15%以下再鍛打+退火
含錫量太高鍛打強化 只能硬又脆
出土時似乎也不少斷掉的劍刃
樣本不同的問題 但至少秦是做得出來沒有"太"脆的劍
這設定 像實戰用嗎?拿著雙手重劍
怕敲斷不能格擋 又不能拿盾 當時步兵
又多數持比劍更長的青銅戈矛... 雙手銅劍適合拼刺擊
也不太能砍矛身...
目前考古資料看來就是蠻讓人質疑的
戰國六韜 萬人之軍 戎車484乘,強弩6000,戟盾2000,
矛盾2000
戰車部分也是持長矛戈型兵器
其他就是弩兵與長兵器盾兵
可理解當時戰場不像適合華麗的雙手大劍
根本做不出來啊,非要靠鐵器不可
除非能接受有缺陷的武器,或是用複合材料武器...不過應該
沒人那麼做,不如直接用長兵器就好了
但不到"大劍"的標準,單純可以用雙手握持的劍,或許
有部份情況有在用吧
做不出來?人家測出來的數據 就憑一句話能否定?
k大講的是車戰 難道都沒有近身作戰的場合?
所以我才說劍只是戰爭的一小部份 但不代表科技沒達到那個
水平
劍是一定階層以上的軍人才能拿,有點取代鉞的地位。多
數雜兵沒有佩劍,頂多短刀匕首。
君王陪葬品中的武器也帶有禮器概念。
從殷墟青銅器化學分析重新解讀中國古代鑄造技術
https://www.npm.gov.tw/zh-TW/down.ashx?sNo=10015770考工記提出的比例如果以重量來看,和現代的知識對不太起來, 所以這篇提出用體積甚至錫可能是礦石狀態, 這樣就大幅降低實際應用這比例時,產生的實際含錫比率。 裡面列出來的殷墟青銅器含錫比例,也大約在14~16%的範圍, 和西方應用大體相同。 至於秦的青銅長劍問題,資訊有點混亂而且很難確認, 不過看到比較新的說法是,用新的機器重測發現含錫量並沒有那麼高, 而且長劍採用了複合鑄造的技術,劍脊中心含錫低,劍刃含錫高, 最後則是高錫含量的青銅能藉由焠火強化韌性, 採用這些解釋的話就能相信他是具備實戰價值了。 只是工藝複雜加上長劍跟當時戰陣用法也不太合, 如果只是少量配裝,就算存在可能也跟軍事征服大局無關。
※ 編輯: fw190a (49.159.152.10 臺灣), 10/13/2020 02:29:49我指的是我樓上說的"雙手大劍"的情況
用青銅器做出來應該很慘,但是那個假設也是有問題的
因為那個時候雙手大劍這種東西應該還沒出現吧
並不是在指你說的秦長劍
戰國時代的小兵 也是有佩劍的 《荀子議兵篇》:"魏之武卒以
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
冠冑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中試則復其戶,利其
田宅" 至於秦的要再找找
好吧!我誤會了 說聲抱歉
不會,是我沒講清楚
吳起的武卒是超級精兵耶。不能算小雜兵啦
雲夢秦簡《法律答問》:士五甲斗、拔尖伐、斬人發结、可論
?
其中拔尖本來有它自己的意思 但從上下文來看 可能是拔劍的
意思 看有沒有專家幫忙解惑
k大跟我數據出處應該都來自《秦俑坑銅劍考論》 重點是錫含
量31%的那隻 含銅達71% 如此則超過百分百 豈不令人懷疑其真
實性
基本後世鋼劍的0.8到1米幾乎都是雙手劍
青銅劍即使設計相同也會比鋼鐵長劍還重
何況為了怕斷 還得特別鑄造加厚
又沒鍛造退火 這批明器實戰性本就該質疑
六國當然也有劍 何況武卒是超級精銳
但六國的劍多為較短不易敲斷有實用性的
秦這批明器長劍 也不在六國戰史被提及
照理說 你比人家長這麼多 大家都無視?合理嗎
想要補充一下,如果和歐洲標準對照的話,刃長90cm的劍, 已經能做為雙手使用的長劍了longsword,(但和雙手巨劍greatsword還差很多) 這個範圍大約是單手勉強能用,但雙手使用才靈活。 在全身板甲出現後的戰場一度流行過,但後來更主要是民間使用, 這也算是能帶著日常耍帥配劍的極限範圍。 雙手劍在戰場上要發揮優勢,基本上需要配套的高防護力盔甲, 來彌補犧牲盾牌的缺憾,這點就限制了他在戰場上的地位。 一方面是因為成本,另一方面是這時代高防護力盔甲恐怕更限制機動性。 但作為日常配戴,大家都沒盔甲盾牌時,長劍的優勢就又明顯了。 (以後來漢劍的長度來看,可能中國更早經歷過一次這樣的演變, 但不能確定是否有真正用到戰場,還是限於日常配戴) 缺乏戰場實用性,和劍本身缺乏實用性無法實戰, 兩者差很多,其實應該區分一下以免誤會。
把魏武卒當一般雜兵看待的錯誤就不說了,從你引用的
文字不就可以發現武卒的主武器是強弩?再來是操戈,最
後才用劍。
越王墓劍跟秦王墓劍都帶有禮器性質,做成不符當世實
用價值的需求是誇耀醒目,象徵持有者權力。在朝堂大
典或誓師高台上容易使臣下部屬注目辨識。
可以試想把儀隊禮刀換成M9刺刀的視覺差距。
這邊其實有個疑問。通常這種儀仗兵器,很容易跟不上時代, 但至少它們都曾經作為實戰兵器使用過,作為傳統留存下來, 但若是刻意發明一個花俏的儀仗武器,就少了這方面的價值。 禮器的部分也是,這種帶進墳墓裡炫耀的東西,你會考慮樣子貨, 還是尖端兵器? 尤其是當時墓葬還帶有死後繼續生活之類的觀念。 搞樣子貨就變成自己騙自己。 兵馬俑這種,為了大規模生產而犧牲部分性能倒是比較能想像, 但頂多做出現實的仿冒品,而不會把原本沒有的東西搞出更大更長的版本。 (這部分是推論為主,對這塊不算熟,歡迎糾正)
※ 編輯: fw190a (49.159.152.10 臺灣), 10/13/2020 11:27:08那難道秦軍就沒有分階層?完全不可能有像魏武卒般的兵卒?
強調主武器只是在模糊焦點 總是還會有用到劍的時候吧
要搞禮器 乾脆做2公尺的劍 豈不更誇耀醒目XD
那要不要3米 4米 5米?
近1米當時就已經是超長到嚇人了
就算禮器 起碼是工匠自身可以手持
無視劍..武器那麼多 可以是在用劍之前 就已經分勝負啦
樓上你還是先回答我 加起來超過100%的銅錫含量 是怎麼回事
吧
它有個可能性是宮廷內衛裝飾有使用
基本不會接戰 就像現代還是有儀隊
儀隊是帥氣比較重要 全身上下可不實用
你講啥100%數據根本沒考慮
銅錫密度各部位不均勻吧
那把01395號劍:錫表面31 內部21.4
鑄造本身就無法精準分佈
目前考古研究是認為秦劍製程簡單,銅鑄一步成型,沒
熱處理,也沒冷鍛
這不需要什麼幻想 是實際實品展現
不要說儀仗兵器不實用,把它當作古羅馬法西斯的意義就
知道了。
商周的鉞也是儀仗兵器,更早之前當然也有實戰用途,只
是不再是主力兵器。
或許用19世紀貴族跟軍官佩戴刀劍手槍的例子比較容易理
解?
六國鐵器以外,也有部分所謂複合銅劍
劍身斷面用兩次澆鑄芯部刃部性質不同
那顯然更適合實戰或精銳用
這篇可以看看 https://reurl.cc/7oK7Ld
兼有兵器與禮器功能,不要偏執解讀成全有或全無。
打著禮器的框架 而抹去一切實用性的可能性 我是覺得有點像
在放大絕啦
沒否定長劍不可能做兵器 但能見度會奇低
要長又實用 可能得搞銅複合劍甚至鐵劍
那成本工藝也不是秦軍甚至六國能搞定
或許皇室儀隊能少量配置高技術真貨吧
然後明器在抒發一種奢華理想願景
對啊那你那段 含錫20-30%的推文 根本就沒先看銅 而見獵心
喜吧
含錫20-30%是平均 31%那是單把
而且沒講內部只有21.4%....根本在鬧
秦始皇劍太長拔不出來,雖然拔出來之後還是能砍倒刺
客。短柄武器跟單/雙手劍,甚至純雙手劍用法落差不小
。單手劍(刀)主流一直到漢代都是。
我很好奇要從哪裡找史料證明春秋戰國的戰陣主力不是弓
弩戈矛,而是以劍,甚至不配盾雙手劍為主?
青銅特色是剛鑄好時通體金黃,尤其陽光照射下視覺效果
遠勝早期黑黝黝的鐵器。
而且如果是儀仗隊 照理不會出現長短不一的劍不是嗎
相較儀仗隊對規格的要求 兵卒能發揮最大戰力更顯重要
照樓上的邏輯,那各式各樣的斧跟鉞也不是儀仗性質囉
撇除不同國家的情況,同國家不同年代、同國家同年代
不同地方、同國家同年代同地方不同勢力、同國家同年代
同地方同勢力不同工匠的器具都會產生落差,你期待能
標準化規格化是不是搞錯什麼
若推給古代有所侷限的技術 問題是劍長還不是差個5公分而已
而是達到10幾公分之譜 用誤差範圍就能解釋過去嗎
儀仗隊不用標準化 隨便亂做就好 這麼簡單我居然不了解
因為你一直在鬼打牆。起初就是說這批特別長的青銅劍,
禮器價值甚於武器價值,一般長度的青銅劍還是偏作戰
取向,但也不是主武器。
0.8~1.0m怎麼會幾乎都是雙手劍,這完全是單手劍的範圍
除非是說特定區域
如果說的不是全長而是刃長,那確實是雙手劍/大劍的範圍
但這時代應該也距離青銅時代很遠了
說起來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其實很奇怪
秦王的劍拔不出來,只能躲著荊軻,秦朝群臣大喊"大王背劍
秦王聽了把劍轉到背後拔出,砍向荊軻...
↑?????
如果因為劍太長拔不出來的話,背到背後更會拔不出來
除非古代人的手腳長度跟我們差太多,不然1m以下的劍
應該是可以輕鬆拔出來的,但背在背上反而不行
拔劍的問題網路看到一個解釋,是說背劍要用不同意義去理解。 但有這長度的劍這點應該是沒有疑問的,被當作時尚配戴應該也還是可信。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1/1a/Qin_bronze_swords.jpg
rracotta_Army.jpg 劍身最多到90,劍莖20左右。 真正問題一直都是秦軍有沒有成規模使用使用這樣的長劍於軍隊, 或單純作為禮器存在,從這裡又會引申出如果是禮器,反映了怎樣的現實。 (直接列成選項看看好了) A.秦軍大規模使用青銅長劍,並用於戰場 B.秦軍以個人或特殊部隊形式少量使用青銅長劍,不注重戰場用途 C.秦軍大規模使用了鐵制長劍,但墓穴中的是冥器,改成青銅器 D.青銅長劍僅僅作為冥器,沒有戰場使用價值,並且是誇張化的反映了現實兵器。 然後其實兵馬俑出土的四萬多青銅部件中,(主要都是箭頭,還有槍尾) 劍也才17把,長兵器的頭共36件,其中一件是鐵矛頭。 光是這些資訊,連論證秦軍主力用的是鐵或青銅都無法確定了, 中間不曉得是發生啥故事,讓武器數量本來就對不上軍隊。 (可能被洗劫過一輪) 剩下來的是不要的,還是帶不走的,都是個問題。 但從位置分布來看,都是坑道內側遺留大件武器居多, 可能是當時就有部分崩塌,掩埋了部分武器,並且內側較為嚴重。 劍的分布也很奇妙,和長兵器的密集分布點錯開,但又主要分兩處集中, 本來猜想是軍官配劍,但以這分布方式來看不像。
https://imgur.com/OctXB6phttps://imgur.com/yB7IefO
我開始懷疑秦軍有成編制的長劍兵了...
※ 編輯: fw190a (49.159.152.10 臺灣), 10/13/2020 15:48:44出土人骨考察古代人男性身高才1.6米
長劍要快拔確實可能有難度
我去古代算是NBA雙塔巨人了...
160/180 = 0.888,所以如果現代人可以拿 1m 的單手劍
古代人大約可以用 0.9m 左右,以鋼劍來說的話
銅劍不做到這個長度主要還是材料的問題
劍拔不拔得出來,主要是看刃長,畢竟只有刀刃在劍鞘裏
對一般人來講,90cm的刃長大概算是極限吧
或許是青銅器更能保存久遠,所以才被用在冥器上
至於鐵矛頭,或可證實在戰場上已有鐵製武器使用
但這並不等於戰場上有把鐵劍當主要武器之一
銅長劍要實用 同長度要更厚重吧
拿輕巧鋼劍比 會不會怪怪的
我主要是回應你前面的推文,說後世鋼劍0.8~1.0m幾乎都
是雙手劍的部分,這點跟銅劍其實沒太大關係
其實之所以高錫 可能因為技術問題
含錫越高 熔點越低 跟銅鏡比例相似
宋明清的銅鏡就大幅額度縮減錫含量
但熔點會拉高
劍做的比較長 目的是為了當誇耀醒目的"非"標準化禮器?
《睡虎地秦簡‧工律》: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長、廣夾(
狹)必等。為計,不同程者毋同其出。..注意這裡講的是"器"
意思是為出帳考量 而包括禮器在內的器 需要標準化
《史記》描寫秦始皇:"器械一量,同書文字" 又張守節《正義
》做出解釋:"內成曰'器',甲胄兜鍪之屬。外成曰'械',戈
矛弓戟之屬。'壹量'者,同度量也"
銅鏡的功能與劍器大相逕庭,似不適合做為對照
其實銅劍這種東西吧,雖說適合做成50~60公分的長度
但做到80、90公分大概也不至於不堪用,只是不是最理想
的選擇而已,真要追求距離優勢不如用長兵器,加上又有盾
但是如果有人想追求那額外一點長度也不算奇怪
只是對照東、西方來看,這些大概算比較少數而已
顯然劍屬於"械" 然後《商君書》寫到:"禮法以時而定,制令
各順其宜,兵甲器備各便其用" 這裡的兵甲器備應不含禮器
而是指劍等兵器 意謂劍可以依實用需求等情況 調整長度
之前連結有提到秦劍的含錫跟銅鏡類似
銅矢反而含錫量比較正常
成分跟各國青銅武器類似
秦劍問題不只長度 是高錫+長度
別人50-60公分都是十幾%錫 才能平衡
大家都是用鑄造的 模具要多長都行
長度不是技術 是需求與耐久的平衡
摔到就脆裂的 不能說是堪用
其實後來宋明銅鏡也改成低錫了
因為要從權貴往量產賣平民普及化
不能説輕易壞了 再買1套就好
如果做到80~90cm摔到就會脆裂,那50~60cm大概也不會
好到哪裡去
果真用都不能用的話,關鍵還是在金屬比例
你要先考慮含錫量不同 再看長度
那些50cm主流劍都沒有這麼高錫
後世低錫銅鏡也沒這麼容易摔壞了
《秦俑坑銅劍考論》的數據只考慮銅+錫 但合金本來就是添加
少量其他元素 就能改變性質的玩意兒 該文列出銅錫之外 尚
有5%的空間 為何不可能用來改善脆度?還是該文作者有實際
動手劈擊過?
沒有真的持劍測試過之前 建議別把話說得這麼死 包含我自己
都必須修正我之前講的科技有差 有可能是秦比六國差
至於長度 當然是科技 越長則越重 合金的比例還得考慮重量
所以啊,重點就是實際成分才是影響劍性能的關鍵
長度不會改變劍的成分 (除非影響到製作方式之類的)
長度影響的是該物體的結構強度,而50跟90公分比
當然是會有影響,但應該不至於在同樣成分之下
50公分可以用沒問題,90公分卻一碰就壞
是說如果高錫讓銅易碎,低錫讓銅硬度不足,那銅鏡怎麼想
都應該用低錫去做才好,鏡子掉到地上的力道,跟冷兵器
撞擊差太多了
嗯...其實也不一定,收回前言
高錫也不見得是一碰就碎,所以其實用高錫做應該也沒差
應該說鏡子對材料性能的要求,跟武器相比還是差太多了
軍事器械種類繁複多樣 真的沒必要拘泥於劍一種
低錫不見得讓銅硬度不足 因為有
其他改良技術 如鍛打退火或複合澆灌
但那些技術不適合用在高錫
要改良硬度韌性反而都是先降錫
對劍來說 硬度其實沒有這麼優先
因為基本不太可能讓銅劍砍硬物
合適用法都單手重量下做短而加厚
相似重量下 短的比較強
其實秦王將長劍背在背後是當防砍背包用的(誤
4
我不清楚格鬥的差異,但是在中國古代的武器演進史上 我覺得青銅器到鐵器的過度是不是對於戰場武器裝備有很大的影響? 因為今天的成語中常常有"干戈"。 但是請問,中國進入鐵器時代,是不是就沒有再用干戈了? 尤其是戈。幾乎就在秦朝以後退出歷史。2
除了在武器上其實鐵器文明還有一個很大優勢 是表現在農具上 由於容易量產的特性 鐵器技術讓槌 斧 鐮 犁變得更普及化 整個社會的生產性會大幅度增加 另外只要掌握了鍛冶技術原理-把鐵烤熱烤軟之後鍛打成形 急速冷卻強化硬度8
斧頭從石器時代就存在了 目前已經發掘出來的最早期磨製石斧是6萬5千年前的遺物 ---------------------------- 考古學家在澳洲北領地卡卡度國家公園,挖掘一塊石斧,重新定位澳洲原住民的歷史。14
綜合一下 首先青銅需要銅和錫,但這兩種礦通常不會在同地大量發現 共生礦的錫含量一般也不足以生產優質青銅兵器 所以要生產青銅器至少需掌握兩種礦點,或以交易手段來獲得使成本大增 兩種礦的礦含量通常也遠不如爛大街的鐵礦,開採成本高所以又稀又貴10
首Po沒記錯的話,鐵器文明對青銅器文明是有壓倒性的優勢 可是小弟想不太出為何在戰爭上會有那麼大的影響,難道是要把對手的武器打斷? 我知道鐵比青銅硬很多,但是我連鋸開木棒都要用半天了,何況是青銅,另外如果在鈍器方面,是否材質影響不大? 想請教一下使用鐵器和青銅器格鬥的差異? -----
56
Re: [死神] 關於死神斬魄刀考據及人設雜談有幾點應該是錯的。 1.日本刀起源於唐刀。 這算是常在農場文吸收到的錯誤觀念,日本刀比較唐刀像是平行發展出來的兄弟。 他們的共同祖先則是漢朝的環首刀。 2.蕨手刀是日本最古老的刀。15
Re: [問題] 18世紀英國的冶鐵才超越漢朝?正確來說是煉鐵到了一定水準後 在實用性上沒有顯著差距 就好像五百萬跑車跟五十萬買菜車那種差異性 比較時性能的確有差 但實用上沒太大差距 而且武器界有很多山不轉路轉的方法 像是中亞遊牧民族之間 可能因為缺乏木材11
Re: [討論] 力量大在冷兵器戰鬥優勢很大嗎?: 我覺得還是要看武器性能欸 當然如果主角本身肉體就是武器,金剛不壞就算了 但冷兵器有一點很重要的就是,如果兵器本身強度不夠,那力量再大也沒用 因為在你用全力前兵器就損毀了,那是要打個甚麼?9
[問卦] 唯一把人工冶鐵當成末日必修課的只有日本最近發現至今仍在實地操演人工冶鐵(たたら)的好像只剩日本一個國家, 隨時可以從石器時代跳過青銅器直接進入鐵器(可以直接燒砂鐵,熔點大於青銅合金)。 比起一些避難所跟田園置產好像更實際誒?此外伊勢神宮每20年就會重建一次的神宮式年 遷宮,對於大型木造建築工法也有積極保存的效果。8
[問卦] 台灣原住民是不是從石器時代直到鐵器?一般文明都是石器,青銅器,鐵器 但台灣原住民好像沒有青銅可以用 有槍是跟日本人交換來的 一般鐵器物資是跟漢人交換來的 比如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