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薩提爾的對話練習》如何探索內在冰山?
書名:《薩提爾的對話練習:以好奇的姿態理解你的內在冰山,探索自己、連結他人》
作者: 李崇建
出版社:親子天下
出版日期:新版 2021/04/28
部落格圖文好讀版:
https://philosymposium.wordpress.com/2023/03/08/the-satir-model/
在一年多前第一次在一個親子講座裡接觸到薩提爾溝通模式,那時候是抱著好奇的心態去聽講師的說明,發現這個溝通模式很受歡迎和推崇。但因為講座只有短短兩個小時,只能稍微了解個大概,還有很多核心的問題有待解答,例如該如何問對關鍵的那個問題?如何處理在對話過程中所產生的情緒?和如何有意識的展開對話?等等。所以就去找看看市面上有什麼相關書籍。選擇這本書的理由是作者本人研究薩提爾的溝通模式已經有10多年的經驗,對冰山理論的介紹很完整,在教育現場上有很豐富的經驗,且書中有很多實際的溝通對話來示範如何運用冰山探索。很適合初學者來認識這個溝通技巧和學習。
另一方面我理解到其實冰山探索也是用來認識自己的方法。蘇格拉底說要認識你自己,也不外乎是認識自己內心的情感、慾望和想法等。當年蘇格拉底在街上用對話法–提出許多問題–幫助他人來認識自己。同樣的方法也可以用在自己身上,用來找出自己的盲點。過往,我們都只能從哲人的書籍和對話中去摸索;到了現代,我們對心理學有更加的理解了,我們才終於有一套理論性的解釋和方法可以讓大家學習如何藉由對話來認識自己和幫助他人認識他自己的內心想法。
在這篇文章裡,我會先介紹薩提爾模式的創始人的背景和她的核心信念,接著說明什麼是「冰山理論」和該如何去探索內在冰山。
# 什麼是薩提爾模式?
「薩提爾模式」(The Satir Model) 是一套心理諮商的理論和工具,是由美國的心理治療師維琴尼亞.薩提爾 (Virginia Satir, 1916-1988) 所創立。所以要了解這套諮商理論,得先從薩提爾女士談起。她曾被美國著名的《人類行為雜誌》(Human Behavior)譽為「每個人的家庭治療大師 」, 是美國最具影響力的家族諮商大師之一。她最受推崇的是家族諮商方面的成就,首創把個人的諮商擴及到整個家族。薩提爾發現我們既有的看待人們的方式,大多是不恰當的,所以她希望能提供一個用以處理個人和家庭的重要替代選擇。
1981年她開辦了一個國際夏日機構,亦稱過程社區。薩提爾從諮商實務出發,有別於傳統心理學專注在人性的陰暗與病態面,特別關注人本關懷和成長導向。因為她認為人是開放而彈性的,不論外在條件如何,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是有可能改變的。
她不只是將焦點放在協助個人和家庭,也致力將大部分的各種體系由負向轉為正向,且以成長為導向的模式方面。基於研究與實驗,她將許多新穎的想法如拼圖般放在一起,就開創其成長模式、並發展自己的治療工具的第一本著作《聯合家族治療》(Conjoint
Family Therapy, 1964)。這本書的出現對整個心理治療領域有著強而有力的影響。
所謂的「人本關懷」是指雖然人類因為種族、性別、文化或環境而各有不同,但在這些表面的差異下,其實存在著許多共通之處,彼此之間有著緊密的連結。體會人類的連結及共同性,接納、尊重個別的差異。另一方面,人人生而平等,每個人都是有價值的,並無高低上下之分。我們要肯定自我的價值,也要看到別人的價值。我們要鼓勵自己,也要鼓勵別人發揮自己的獨特性及潛能。她堅信人的本性都是向善、求好的,那麼行為表現的脫軌失序並非病態,而只是尚未發覺自己的價值。因此,她的治療著重於協助當事人向內自我探討,找到自己的價值,也重拾成長的動力。
「成長導向」是指當人的價值被肯定時,個人的潛力就會釋放出來。 每個人的內心都渴望自己是好的,都渴望得到肯定,這是每個人改變及成長的潛在動機及力量,因此,人的改變及成長永遠是可能的。 但因為個體差異,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改變方式及歷程,要找到適合每個人的改變方式,就必須回到自己身上去尋找。
而「保有希望」是「改變」最重要的成分,只要內在渴望被了解、被激發了,都可以從根本扭轉根深蒂固的思考與行為模式。在關照過程中,還能讓個人感到受尊重,不只消除糾結不安的各種行為症狀,最後還達到身心內外一致、心口合一的效果。諮商師不應聚焦在當事人的缺點上,而要協助當事人看到自己的長處、肯定自己的價值,並且激發正向的行為。倘若諮商師對當事人抱持否定的態度,當事人是會感受到的,也會心生抗拒,如此雙方都會陷入泥淖中,導致諮商成效有限。
當薩提爾女士在進行心理諮商時,主要是觀察個人及家庭的互動關係,從中發現整個家庭習慣的互動模式,及每個家庭成員個別的行為模式,再透過一些轉化方法,讓個人及家庭逐步學習,改變固有的行為模式,達到家庭的和諧及個人的成長。
在1985年於亞利桑那州所舉行的「心理治療的演變」研討會中,維琴尼亞‧薩提爾說道︰「我在過程中看到了宇宙;我們正處於更富全人性的過程中;我們正站在某些新事物的開端,而不是終點上。」因為她一次又一次地看到人們為了做到最好,付出了高昂的代價;然而這些代價通常是疾病、缺乏親密、罪惡感、缺乏成就、及缺乏喜悅。所以她知道,人們可以在生命中,為了得到某些比求生存還要更多的東西願意忍受痛苦和改變。她也相信,人類可以實現其所想要實現的;他們可以更正向、更有效率地運用自己;他們能夠為更多的自由和力量,而擁有更多的選擇。這也引發了她的動機,促使她走遍全球各個角落,以帶來希望、新的觀點、家族治療的新取向幫助人們成就更加富全的人性。
薩提爾的整套理論和主張被統稱為「薩提爾模式」(The Satir Model),著重於探索行為模式和內在心理因素的關聯,並且檢視哪些「模式」是健康且具成長性的、哪些模式則會限制人的成長。藉由這樣的探討,可以幫助當事人負起自我調整的責任,改善自我限制的因素,進而釋放出潛能 。薩提爾模式包含 「冰山理論」、「家庭雕塑」、「改變行為模式」 等主張,因注重人際關係、應用規模可大可小,已跳脫出心理、社工範疇,為企業管理者所愛用。她也發展出影響輪、團體測溫、心理劇等輔助諮商的工具和活動,企業可應用在內訓活動、組織會議、教練輔導等,既有理論基礎,又有實務操作方法。
這本書《薩提爾的對話練習:以好奇的姿態理解你的內在冰山,探索自己、連結他人》就是著重在「冰山理論」。作者李崇建藉由他多年的經驗呈現了人性成長的模式,著重於薩提爾的信念系統和關於改變的創新手法,及他自己這多年來所發展與修正的成長媒介物。作者自述他自己的生命轉變歷程,恰恰就是學習薩提爾之後效益的最好證明。因為他成長於破碎家庭,成長之路困頓而艱難,心理充滿許多憤怒與難以排解的情緒,但他學習薩提爾之後,逐漸改變了他的應對姿態與內在,內心回歸寬闊平靜的狀態,又因他生命的改變進而扭轉了全家的命運。作者還曾在體制外學校任教過數年,讓他對台灣老師和學生都有更深的了解,知道師生之間的困難點和糾結處出現在哪裡。他透過薩提爾的智慧提供更多更有效率的察覺和應對,幫助師生解開很多纏繞的結。他不僅將冰山運用於自我,也運用於與孩子對話,甚至家長、同事、父母、手足,都獲致和諧的結果,尤其懂得探索且應對情緒,改變了自己的人生。
接下來我們就來深入認識什麼是「冰山理論」和如何運用對話來探索每個人內心的冰山。
# 什麼是「冰山理論」?
1972年薩提爾出版了《家庭如何塑造人》(People Making)一書,提過「冰山」一詞。她提出「冰山理論」(Iceberg Theory),來隱喻一個人的內在經驗與外在歷程。「冰山」非關病理學,而是關於人性尊嚴、內在韌力,及一個較高意識層次的展現。我們從直觀上僅能看見一個人外在水平面之上的部分,就像極地裡的冰山一樣,外在顯露的僅是個人的一小部分,在水平面之下看不見的部分才是人的內在。根據薩提爾女士的說法,人的行為常常是非理性、不自知的。人的所言、所行,只是冰山露出水面的一小部分,在水面下有更多、更深我們不自覺的部分,隨時自行啟動,左右了上層的行為。 冰山下潛藏的部分就彷彿是我們身心內建的驅動程式,隨時自動啟動,驅使我們做出某些行為,或脫口說出某些話,導致事後可能引發一些不良的後果。就算我們事後後悔了,提醒自己不要再犯,但當我們又碰到類似的情形時,同樣的行為模式往往又自動出現。因此,要去探索冰山下潛藏的部分才能找到改變的根源。當冰山中的任何一個要素改變後,其他要素也都會跟著改變。再者,冰山要素的內容及組合,其實存在著無限的可能性,可以供我們選擇。不同的選擇產生不同的行為結果,如果能理性地選擇,外在表現也就愈合乎理想。如果我們有能力覺察到自我的冰山內容,並有彈性地調整、選擇,人生的可能性就愈大,自我主宰及創造自己人生的能力就愈強。
簡而言之,薩提爾的冰山理論告訴我們,人其實都想向善,想有好的表現,但受到冰山下層的牽制,卻呈現出不理想的行為、言語,乃至人生。如果能夠覺察到冰山下面的因素,也就是情緒、感受、觀點、期待和渴望等,並且一一轉化,人就可以由內而外煥然一新,進而掌握人生、創造人生。
# 冰山的七大層次
薩提爾的學生約翰.貝曼博士,根據對薩提爾女士的觀察,發現薩提爾女士的「對話」,非常有穿透力且具啟發性,因此貝曼根據薩提爾對話脈絡,歸納並發展了冰山模式,此模式運用於與他人溝通,也可運用於釐清自己。根據冰山理論我將冰山分為八個部分來談:水平面上的事件和行為、交界處的應對姿態、感受、感受的感受、觀點、期待、渴望和自我。
1. 水平面上的事件和行為
人就像一座冰山,能被人看見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行為、事件或者故事。我們
就是透過一個人的「行為」,或者人對事件的「敘說」,來「推測」或「了解」一個人
。 例如看到孩子破壞了東西、某個人說了一段故事、顯現在外的動作、甚至一個人的表情等等,都屬於冰山上層。
2. 交界處的應對姿態
薩提爾模式指出有五種溝通的應對姿態,就是在冰山與水平面交界處的那條線。那是人為了求生存,應對環境而發展的對應姿態。不僅顯現在語言訊息裡,在非語言訊息裡的身體姿勢、聲音語態也會顯現。基本上可以區分成五種:指責、討好、超理智、打岔、和一致性。
指責的應對姿態:是為了求生存,保護自己的姿態。 在與人應對時,在乎自己,在乎情境,忽略他人。 總是用否定、命令來溝通,這並不是表達自己。
討好的應對姿態:忽略自己,在乎情境,在乎他人。 例如為了得到父母的愛,得到他人的認同,總是唯唯諾諾,以「好」、「答應」來溝通,因為討好者擔心,一旦表達自己,就得不到他人重視、愛與價值。
超理智的應對姿態:忽略自己,在乎情境,忽略他人。 為了得到被認同,溝通時總是爭辯、說理認為自己是對的,這並不是表達自己。
打岔的應對姿態:忽略自己,忽略情境,在乎他人。 為了面對壓力,溝通時不表達自己,而是用不溝通來溝通
一致性的應對姿態:這是最健康的姿態,內在和諧寧靜,外表專注放鬆。 在與人應對時,在乎自己,在乎情境,在乎他人。 溝通時懂得表達自己。 一致性最簡單的理解,就是內外一致。如果心裡有某種感覺、想法與期待,那就為自己負責的表達。
一般人其實不易覺察自己的姿態,也不易承認自己的應對姿態。但是當一個人有心改變,在非語言訊息與語言訊息中,姿態被覺察了之後,會更深的認識自己。
3. 感受
感受可分為身體的和心理的兩種。身體感受包括像是心跳、胃收縮、背部僵硬、脖子很緊、肌肉緊張等。心理的感受像是焦慮、不安、悶悶的、煩躁、興奮、愉快、舒服、生氣、害怕、沮喪、悲傷、愧疚等情緒。因為我們從小就被教導要忽視、甚至壓抑我們的情緒,因此很多人都無法敏銳地察覺自己的內在深層的情緒。
4. 感受的感受
感受的感受就是對於原本的感受,有了另一層次的感受,對於身心的「感受」,會產生對「感受」的「評價」,例如人們常在生氣之後,衍生出生氣、愧疚、沮喪,這都是感受的感受。當我們能覺察這一層次的感受時,便能覺察長久以來對待自己的方式。
5. 觀點(想法、信念、家庭規條)
觀點是由思想、看法、信念、成見、假設、規條、過去的經驗等等所形成基本信念和對事情的看法。觀點除了自己對他人,他人對自己觀點的影響,還有自己對自己的觀點。比如過去父母對我的評價,也許形成了我對自己的觀點,我也常用這樣的觀點去評價別人、臆測他人。
如果人們願意探索「觀點」,探索習慣性的想法,便可以清楚知道自己觀點由來,更進一步能澄清自己觀點,是否要繼續保有這些觀點。例如藉由探索觀點我們可以發現長期信奉為真理的信念,可能只是來自原生家庭中的規則,但我發現可以有別的想法,於是增加了新的自由與選擇。
6. 期待
每個人都有很多期待,比如對自己的期待、對他人的期待,同時也要面臨他人對自己的期待。當期待落空時自然會感到失落、哀傷、生氣、無奈。有些未滿足的期待會在生命當中默默影響自己,但是不自覺。那些「未完成的期待」,就像未了的情結困擾著,扭曲或影響著我們對事情的看法、感受,甚至渴望。它們主宰了我們的應對,讓生活被影響,甚至感到痛苦,但人們不一定覺知,也可能未曾真正面對。
7. 渴望
渴望是全人類共有的部分,是人類生長的基本條件,就像水、空氣與養分,對於生物的意義。 人們渴望被愛、被接納、生命有意義、有價值、自由。當人觸及這些渴望,感受到自己被愛、被接納、有價值、有意義、自由,會有一種深刻的感覺。然而,當人感受不到「愛」,感受不到自己的「價值」,感受不到「被接納」,感受不到自己「自由」,感受不到身為人的意義時,長久下來就會失去生命力。例如有些父母常將「期待」與「渴望」混淆,當孩子達不到父母期待,言行之中常讓孩子無法連結渴望,讓孩子認為自己是不被他人接納的,沒有被愛、是沒有價值的、沒有自由、沒有存在的意義。因此如果能體驗到「渴望」,那麼人就能體驗生命力,也能與自己深層理解與連結。
8. 自我
冰山最底部的「自我」,薩提爾稱之為「生命力」,也有人稱為「靈魂」、「靈性」,是生命能量駐守之處。貝曼更進一步解釋,「自我」並非在表象的行為、成就,或是公眾面前的形象,而是在最底層的力量,人們在這層次感覺自己的完整。與自我的連結,是達成一致性的重要關鍵,也是一種深層能量的連結。這是對內在冰山最深層的探索。
「進入自己內心」可以詮釋「身心的覺知」,或者從「身心的訊息」探索,覺察與接納自己
人往往被「腦」(思維)綁架、忽略、蒙蔽,封閉了身心的感受。從身體的感受,到心裡的感受,本是自然而然的發展,卻在人的成長過程,以及心智的運作裡失去了,那無疑失去了與本體的連結。要重拾與自我的溝通,需要重新學習覺知、接納這份體驗,才有機會洞悉更深刻、更清晰的思維。
在我們了解了冰山的結構後,接下來我們就來談談如何探索內在的冰山。
# 如何探索內在的冰山?
首先我們必須先了解探索冰山的目的:
幫助自己與他人,覺知與重新接觸自己,並且重新為自己做決定,為自己負起責任,不是當一個受害者,而是成為一個自由的人。
因為人類的思維、感官在一個慣性裡運作,很難真實接觸「自己」。再者,人類痛苦的一個源頭,是自己對自己的謊言。但這個謊言大多不是故意的,是為了生存而發展,在過往的負面經驗中,由我們的心智創造出來。更多時候人們會選擇遺忘,但是身體與情緒卻記憶下來,所以當人們遭遇某個事件,抑或者回想起某個記憶時,大腦重新處理這些被遺忘的記憶和被保留下來的身體感覺與情緒,因而身體與行為會有所回應,只是這些回應並非由理性控制。對這些非理性的表現,人們常以理性回饋,結果往往陷入爭辯、解釋、指責、討好與忽略,這樣並無助於彼此成長,更無助於問題的解決。因此,要從問題的源頭去解決這些糾結就需要潛入表象的水面下去探究。
薩提爾把冰山探索分為三個層級:
第一層是接觸自己的感受、承認自己的感受、管理自己的感受
第二層次更為重要,就是與自我一致。
不只是停留與感受一致,而能進入更深一層次,與自我和諧一致。你會更發揮功能、更滿足、更感覺自己是整體的
第三個層次,是與靈性的連結,亦即與自我連結: 即從對身體和心靈的探索,察覺並接納自己真實的樣貌。
要重拾與自我的溝通,需要重新學習覺知、接納這份體驗,才有機會洞悉更深刻、更清晰的思維。這也是作者一再強調薩提爾模式是體驗性的模式,也是一個成長模式,並非控制模式;是一個探索模式,並非分析模式的原因。
冰山的探索是逐漸覺知自我,並且內化的過程,也是一種生命態度
因此「探索」的方式,是薩提爾模式中,最重要的入門功課。要深化自我冰山,運用了自己深刻的能量,就是以提問為探索的基礎,敲擊、啟動我冰山內在的生命能量 。 探索內心的冰山才能披露了行為的內在經驗與外在歷程不一致所引起的種種困頓,而 追求內外歷程一致的過程,就是一個人邁向全人發展,呈現自己生命力的成長過程。在這樣的過程中,「事件」或「故事」都是表象,在這表象之下,內在心理的轉化,引發對同一故事不同的詮釋,進而改變生命的意義,這樣的「過程取向」才能為治療帶來深層又富創意的空間。
# 進行對話時的實務重點和三個方向:
薩提爾在進行晤談時會不斷地向來訪者提問,就像是蘇格拉底的化身,她的這些提問通常都聚焦在體驗層面。
察覺與停頓
在溝通實務的操作上,作者強調要察覺姿勢、語態並有意識地創造停頓,這些非語言訊息,有助於對話者,時時覺察自己。察覺姿勢和語態,就是溝通者要讓身體放鬆,眼神專注。講話的語氣要深刻、速度放緩、專注地說話。有意識地創造停頓是要讓對方有時間可以整合他的感官和思緒,察覺自己的內在感受。
好奇心是探索的起點
好奇心是溝通的起點,是傾聽的重要元素,且好奇心會讓引導你去敲開冰山的大門,並帶來同理心。溝通者要練習「刻意好奇」,尤其是面對越親近的人,因為我們彼此過於熟悉就更容易失去好奇心。因為對親近的人失去好奇,關係就開始疏遠了,以看不見的方式瓦解。
刻意練習好奇心的作法是:不給答案、不說道理、不解決問題、不問「為什麼」、第一句不說「你覺得呢?」、不輕易以「嗯嗯」回應對方。以豐富的眼光看待人事;好奇不是引導答案、意義或一己期待;好奇是打開一道門,看見美好的風景;好奇最終之處是連結人的生命力。
好奇對話的指引,讓對話的一方能專注,也讓對話者有方向。例如呼喚名字、或者稱謂,且刻意停頓。
從對方能感興趣,能回應的話題切入,對話者主動從事件中提問。
可以重複對方上一句句尾,有緩和與積極聆聽效果。
為對方的敘述整理、組織出精簡敘述。 避免「為什麼」,但可以取代為:你還好嗎?發生什麼事了?怎麼啦?我很好奇……
練習使用不同的句型、連續的問題來以培養探索的能力
例如:「我可以生氣嗎?」、「我如何看待自己的生氣?」(探索感受的觀點)「什麼時候開始,我不允許自己生氣呢?」(探索生氣觀點的形成)「我以前生氣的時候,爸爸媽媽怎麼回應我呢?」(探索生氣觀點的形成)「當我還是個孩子,遇到生氣的情況,爸媽是否責罵、教訓、忽略、懲罰過我?我期待爸媽怎麼樣對待我?」(探索孩提時的期待、爸媽對自己的期待,也探索自己的渴望)當牽涉規則時,要引導孩子負責任時,可運用「怎麼辦呢?」
# 探索的方向:
不解決問題,而是對人的關注。
亦即關注事件對人的衝擊,而不是關注問題如何解決。一
旦我們只想要解決問題,而不是關心這個人發生了什麼,或他如何面對一個困難,就很容易在好奇中,因為想要解決對方的問題,或者想要引導入一個標準答案,而踏入誤區。
在探索的過程,不說教、指責或命令,才能讓對話者有機會聚焦在某個點上思索,從那一個點引導、釐清自己的「結」,而不是雜亂無章的思緒,也不是一味的保護與防衛。
回溯時間,探索問題的成因。
回溯個人經驗,剛好與冰山形成一個十字框架:回溯的年表
就是時間軸,冰山就成了空間軸。每一個時間軸中,都有其歷時性的空間軸;每一個冰山的空間軸中,都有其能回溯的歷史。可以從「感受」開始切入,讓對話者能有比較深刻的體驗性,才能分辨出他內在感受的不同層次。例如探索的基準點,是以「事件」為主軸,因此可以用事件產生的「感受」、事件產生的「觀點」、事件產生的「期待」、事件產生的「渴望」等層次來探索問題的成因。 但別忘了重點還是在「感受」上,要幫助對話者在不同的層次上都能察覺他自己的感受,才有助於更了解自己,整合自己的情緒和思緒,重新作決定。
詢問具體事件,在細節處提問。
除了能具體了解,也能讓對話一方將事件賦予語言,陳述發生了什麼事?了解自己是誰?進而進入冰山脈絡。利用更生活化的脈絡對話能有助於打
破心防,進入冰山。從生活對話走入冰山,需要對話者願意,帶著愛與接納彼此。也需要多一些關懷,多一些資訊,讓進入冰山對話較容易,也較易讓彼此接納。 這樣就能更深一層次運用冰山,藉由探索、核對與體驗,讓彼此更理解,讓對話者透過冰山的對話,轉化他的創傷。
透過大量練習好奇,就能漸漸意識到該如何好奇,提問就能愈來愈好了。當提問愈來愈好,也就容易進行冰山的脈絡。但必須注意,單純的好奇與冰山的好奇,不只是問話脈絡不同,關注也不同。冰山關注的是一個人面對問題時,內在的發生與衝擊,冰山對話目的是為了更深刻幫助人,而不只是要滿足好奇心而已。
冰山圖實作案例
當我們與他人發生衝突時,不論是親子、夫妻、師生、長官與部屬之間,都可以使用冰山圖像,幫助自己與對方理出脈絡,覺察自己的冰山,也檢驗自己的應對,是否真如自己所願?可以進一步探索自己,改變自己的應對模式。進行的步驟是以事件為出發點延伸到感受、觀點、期待、渴望;以感受為基礎點延伸到觀點、期待、渴望、事件;以觀點為基礎點,延伸到冰山各層次,其他類推,進行探索自己與對方的冰山。
以下我將利用書中的一個父子溝通衝突的案例才做說明。這應該是個很常見的衝突場景,至少我記得在我小時候很常發生這樣的情況。就是小孩子下課回家後一直在看電視或玩3C產品,完全沒有寫作業。這時候父親就會管教小孩說:「都幾點了,還在玩!再不關掉電視去寫功課,以後就別想看了。」小孩的回應則是:「知道了啦,很煩耶。」
我們可以大致將父子的互動過程,其內心的感受各自用冰山圖畫出如下:
(圖片來源:親子天下)
透過對冰山圖的審視,我們可以檢查是否有沒有察覺到的部分,例如雙方的對應姿態、感受、觀點、期待與渴望等等。我們要檢視雙方的互動是否有往好的方向前進?是否有符合期待?如果沒有的話,去思考我們該如何修正。若是用在我們自己身上,就是透過上述的探問技巧,去畫出自己的和對話者的冰山圖,幫助彼此察覺自我內在,進而思考出更好的溝通方式,最後達到彼此的轉化。
下面這個影片可以更立體的呈現該如何去探索冰山
Stari 薩堤爾家族治療案例 – YouTube
# 心得後記
在探索冰山的技巧中,有提到最重要的是要保有對人的信任和好奇心。這點跟我的上一本介紹的書《信任溝通》是一樣的,很多技巧也是重複的,像是要尊重對方的感受和意志、傾聽對方、不批判、不指責、並回映對方所述說的內容。不一樣的地方在於目的性,冰山探索的目的不是要說服別人去改變,而是要幫助對話者自己察覺自己的內心,對自己更加的了解,從而自發性的為自己的下一步作決定。
不過在實際運用上,我也發現這個溝通模式對於上對下或平輩的關係,像是親子、師生、或朋友之間很適用,但對於太小的小孩(六歲以前)不適用,因為他們對於自己的情緒控制和表達都還不成熟,理性思考的成熟度也還不夠,你也無法讓他們自己決定該做什麼。還有一種就是下對上的關係也很難適用,例如部屬很難去跟長官進行冰山探索,還有面對自己的長輩也是,很難讓他們去看到自己的盲點。因為他們心理上會先抗拒,認為你的地位比他低,憑什麼讓你這樣對他問問題。很多時候,更是因為面子掛不住,就拒絕談話。對於這樣的情況,我認為只能讓無利害關係的第三方介入會比較好,像是企業顧問或是諮商師。因此,下一本書我就要來談談薩提爾溝通模式該如何在職場上運用。
# 延伸閱讀:
認識薩提爾 成長讓你痛?薩提爾教你「自我療癒」|家族治療學派6-1|【心理小學堂
#52】 – YouTube
【直播】李崇建老師的薩提爾對話練習!用「好奇心」開啟美好溝通|親子天下 –
YouTube
《信任溝通》讀後心得:快速解讀與人溝通的四種風格
https://philosymposium.wordpress.com/2023/02/13/rapport-four-ways-to-read-people/
--
「哲思饗宴」https://philosymposium.wordpress.com/
FB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philosymposium
誠摯地邀請您來參加一場閱讀與思考的饗宴
--
推 自利利他的溝通模式之一(或說,無關優劣,而是讓
對話成為生命的動態度量衡?
謝謝分享
72
Re: [閒聊] 請問有小孩大了,重拾電玩興趣的嗎看上一篇兩個孩子的爸說有點後悔讓兩個小孩玩很多電動 (他最後的忠告是不要給小孩玩) 其實看過很多網路上的風氣 大多人還是都喜歡提供3C跟遊戲給幼童 也親眼看過很多人讓一歲的小孩每天打電動玩3C36
Fw: [閒聊] 請問有小孩大了,重拾電玩興趣的嗎想說跟育兒有相關 因此也轉到這邊,分享一下心得~ ------ ※ [本文轉錄自 PlayStation 看板 #1YLYHrTc ] 作者: yeary2k (千禧年) 看板: PlayStation13
[心得] 薩提爾的對話練習書名: 薩提爾的對話練習:以好奇的姿態,理解你的內在冰山 ,探索自己,連結他人 推薦指數:★★★★☆ 網誌: 購買連結:13
Re: [討論] 邏輯不合所以話不投機半句多?(原PO回覆)原po你好~ 我猜想,你在意的其實並不是事情的是非對錯,而是希望藉由閒聊來保持彼此的聯繫感、維 持關係的緊密。 但當男友糾正、指責你時,你也不小心落入了爭是非對錯的陷阱,而無法好好的述說你委屈 的感受,或表達你希望他溫和回應的期待。11
[心得] 爸爸讀《薩提爾的親子對話》我很慶幸在雙寶會講話前,我們就讀了這本書! 在孩子只會透過哭鬧、奶音、丟東西來表達情緒的階段,我們就努力讓他們感受到被同理 、瞭解與尊重,因此,孩子們的自信和表達力便可以在一次次的事件中慢慢養成。其實, 孩子有狀況時,家長要不受情緒主宰,真的很難做到,我們還在不斷練習......。 (一)三大亮點6
[心得] 《薩提爾的自我覺察練習》讓我更了解自己圖文版: 本來這本書快速翻閱過後就打算還回圖書館,因為後面還有不少預約者,那時似乎沒有時 間逐字閱讀,但因為一個契機,讓我有段時間可以看前幾章,然後就被吸引,決定把整本 看完,確實是一本不應該錯過的好書,看完本書後會讓你更了解自己,也了解該如何去面 對你所處的各種情境。2
[閒聊] 薩提爾最近朋友推薦一本書 理面在說一種叫做薩提爾的情緒溝通模式 主要是在處理人與人之間的情緒溝通問題,很適合在親子之間使用 不過,我覺得薩提爾的模式,對處理情緒與維持親子關係比較有幫助 對於那種不受教擺爛型的小孩,好像不太有用2
[廣宣] 家庭裡的「我與我們之間」對話工作坊自介:#1RpMCgfo △溝通,像一座橋樑,連結著我們之間的情感。 當橋樑是暢通的,在關係中會感覺到互相理解與親密、彼此的距離是靠近的, 我懂你,而你也懂了我 △什麼時候開始,我們不再說心裡話了呢?- 【邁向互動的真實與一致-薩提爾模式溝通知能增進講座】 . 與人溝通時,你總充滿著困惑或不解嗎? 遇到衝突時,你總想逃開或難以好好說話嗎?
- 其實這幾年一直聽薩提爾冰山理論滿多次了, 但都沒有真的提起我的興趣, 直到在圖書館看到這本書: 「薩提爾的親子情緒課: 以愛的對話,陪孩子走過情緒風暴/作者李儀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