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 《惡之畫》:換位的觀看
釀影評|《惡之畫》:換位的觀看
https://vocus.cc/filmaholic/5f621c53fd89780001e7a41c 泰賀
於今年台北電影節首映,且作為台灣代表之一入圍國際新導演競賽的《惡之畫》,是陳永錤導演的首部劇情長片。《惡之畫》旨在探討作者、作品、觀者三者間的互動結構,導演初出茅廬就把劍鋒直指議論紛紛的社會議題:如果一件偉大的藝術作品出自窮凶惡極的罪人之手,我們該如何選擇我們觀看的立場?
約翰.伯格在其著作《觀看的方式》裡提到:「我們注視的從來不是事物本身;我們注視的永遠是事物與我們之間的關係。」這句話或許恰可以為《惡之畫》的核心做出註解。由黃河飾演的隨機殺人犯周政廷畫出的畫,在不同的人眼裡總有不同的意見,在受害者眼裡看到的是畫作背後創作者的影子,反之在藝評眼中則是作品本身。
東明相飾演的主角畫家許寶清,在一開始展覽受刑人的作品時,高喊「讓藝術回歸藝術」、「讓作品說話」,而後得知周政廷的罪行,則反過來憐憫受害者、抨擊周政廷。周政廷在這個故事裡是純粹惡意的化身,他有正常的家庭、正常的精神鑑定與心理狀態,沒有任何一點可以替他罪行開脫的理由。他是腥紅如血、漆黑似夜,最純真的邪,一如他畫出來的畫。這樣沒有一點「人味」的邪惡,卻一步步吸引許寶清,影響著他,勾出潛藏於他內心深處的魔。
許寶清從一開始看見周政廷的才華,不知不覺地想模仿他的筆觸,到後來即使看清周政廷的黑暗,也想一探他的才華背後的秘密,因此他找上周政廷的弟弟,見識了可能是養成周政廷個性偏差主因的宰牛場。最後許寶清接受惡的浸染,將惡的質地融入自己的作品之中,把「活生生的人」,畫成供人觀賞的「奇觀」。創作風格「變質」的許寶清獲得賞識,在原本展出受刑人畫作的藝廊辦起鑑賞會,而留在藝廊展示牆上的紅漆痕跡,無聲宣示曾有一種名為周政廷的罪惡存在,卻已經沒有人在乎,與熱鬧的鑑賞會形成強烈的對比。
電影的氛圍也在此處逐漸變得冷調。在導演的設計之下,許寶清在片中歷經的三次態度切換,雖不免略有侷促之感,仍帶領觀眾更明確地注視藝術家、加害者、受害者、加害者家屬等不同立場的人是如何看待這件作品──或者說,如何看待這件作品與他們自身之間的
關係。
而本片特別選用四比三的畫面比例,這類似電視的尺寸也加重提醒了觀者去意識到「觀看」這個概念,讓觀眾能用更抽離的視角注視這個故事。
以畫作為主題的電影,似乎或多或少都會討論到視者與被視者之間的觀點轉換,像是《燃燒女子的畫像》專注刻畫戀人的凝視以及畫家與模特兒之間的相互凝望,《惡之畫》則是聚焦在加害與被害的對位。當許寶清在藝廊裡試圖強行非禮由劉品言飾演的藝廊經理李珊珊,攝影機的視角從許寶清的主觀拉遠,換成以原本是主角視線客體的李珊珊為前景,營造一種旁視的距離感,相對冰冷地觀看這場直接的暴力發生。
而到故事最後,李珊珊以此作為談判的籌碼,要求許寶清與藝廊簽長期合約。此舉反向利用自己的創傷,狀似頗具心機,且有要脅加害的意味,但我們仍舊不能無視她曾是被害者的事實,我們無法以二分法簡單地將她歸類為惡。而當周政廷在看到因他受害的宛虹與戀人的照片時,他只瞥了一眼,說那「只是一張彩色圖片而已」,被害者在純粹惡的加害者眼中不值一提,甚至不具凝視的價值。
至於本作欲探討的核心議題──該如何拿捏藝術的「純潔性」?長久以來不論是創作者或
觀者,早晚都得在藝術與道德的岔路口做出選擇。一百年前,日本文豪芥川龍之介的著作《地獄變》中有這樣的情節:一名畫家一邊看著自己的女兒被大火吞噬,一邊欣喜地將女兒痛苦的神情畫了下來。對芥川龍之介而言,為了藝術是可以出賣靈魂的,在他心中藝術比任何事物都更重要。把時間拉回現代,今年初凱薩獎將最佳導演獎頒給了性醜聞纏身的羅曼.波蘭斯基,《燃燒女子的畫像》女主角阿黛兒.艾奈爾憤而離席,典禮瞬間成為藝術與道德拉鋸的角力場。即便不談那麽遙遠的事情,在台灣幾乎成為迷因的一句「拍攝者不救」,把反串笑料的外殼剝去之後,最原始的內涵也是直指同樣的矛盾。
對於「純潔的藝術」之必要,這部電影究竟想給出哪種回答?作品要先於作者,或是作者該代表作品?當絕世才華的背面是滔天的惡,我們該觀看哪一側?《惡之畫》只是單純地把這些複雜難解的問題拋出,沒有給予我們一個明確的答案,懸而不決。這部電影希望達到的,可能就是我們能夠在不斷地對話討論中辯證這些問題的答案。我想所謂的藝術價值,或許是能讓閱聽者在與作品中偉大的思想相遇之後,心靈得到昇華。但為了得到精神上的富足,真的有必要傷害他人嗎?藝術終究不是我火燒眉毛的生活。若能換取世界良善無傷,我覺得我會願意當個心靈貧瘠的人吧。
在電影的最後一個畫面,許寶清決定將周政廷的遺作默默地展示在人來人往的捷運站。宛虹拄著拐杖經過,停下來歇息,一邊欣賞這幅無名的畫,帶著一點微笑。人群川流,快速經過那幅畫,沒有人給予任何一眼關注。當作者的存在被從作品中抽離,你我是不是就能更客觀地欣賞一件作品的美呢?
從這一幕我也隱約感受到另一種思考的可能性:或許這部電影是想表達對我們身為旁觀者的諷刺,即使我們在面臨藝術與道德的岔路時選定其中一邊,可能也無濟於事,因為我們永遠無法置換自身觀看的地位。直到我們絕望地成為加害者或被害者的那天之前,我們都只能是觀眾,像捷運站的人群,畫作之於途經的行人毫無關係。對於與我們自身沒有連結的事物,我們只管經過,不曾留意。
--
題材很好的故事,但好少人討論,可惜
好像滿值得看
看不懂為什麼政庭的遺作整個變調,他人格又沒經歷
什麼大變化,感覺是在隱喻什麼
與弟弟見面和解,想起童年,選擇顏料,畫風改變,
沒有黑色
看不懂秘密基地那幅畫是什麼
覺得這部電影的細節很多 塞了很多巧思
從屠宰場如畫的牛血到周第一幅如巴士擋風玻璃的畫
但一直看不懂周最後一幅畫 跟牛一樣大的綠色鳥的意
義
牛守護鸚鵡,就想成是周兄弟,親情吧
構圖是,牛在樹叢外看著裡頭,鸚鵡在樹叢裡的前景
58
[好無雷] 我該如何推薦『惡之畫』?先自我介紹一下,我是個編劇,沒案子沒錢的時候什麼工作都做, 三十幾歲二十幾個職業,和一般創作者相比,跟社會多接觸了一點。 2017年的時候,陳永錤導演找上我,那個時候『惡之畫』的劇本已經完成了一稿, 我不記得是已經拿到輔導金還是在金馬創投的階段, 總之,他希望我可以幫他做田野調查,檢查這個劇本內容的合理度與真實性。7
[好雷] 惡之畫~藝術和人性的交辯近年常見和死刑犯有關的電影 大多會站在廢死的鮮明立場 有時會流於教訓 但這一部完全不會 主軸比較貼近藝術和人性的交辯 包括藝術和商業之間的媾和~ 1. 很喜歡這兩段的拍攝手法 鏡中鏡的FU5
Re: [好無雷] 我該如何推薦『惡之畫』?發現在原PO底下回文總是因為字數斷在奇怪的地方,所以另開一篇在這回一下。 其實惡之畫的題材跟演員(黃河)都是我會想進電影院看的誘因。 只是我目前所看到的行銷宣傳真的很少,幾乎是沒有。 至少不是住在都市的我連有沒有這部電影上映都不確定。 即使作品很棒,沒有多少人知道的話也不可能大賣。5
[好雷] 惡之畫-人皆有惡有善 或著無惡也無善無雷推薦區 昨天看了惡之畫 個人覺得韻味後勁十足 相當好看 搭配導演映後問答 說明了很多他的想法 我給它的評價比最近火紅刻在還要高 (當然刻在也很不錯)4
[好雷] 惡之畫~~~~~~~~~~~~~~~~~~~ 雷文 主文分隔線 ~~~~~~~~~~~~~~~~~~~~~~~~~~~~~~~~~ 我也許看錯你的人,但我沒有看錯你的畫 這句話應該就是貫穿整部電影最清楚的一句話 不管是對男主角而言 或是許寶清而言3
[普雷]《惡之畫》原文>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去看過任何藝術展的經驗,有些展覽艱澀難懂,如果沒有導覽大概就是 走馬看花,然後一頭霧水的走出場,而有些展覽則是相當通俗,取材於我們生活周遭的事 物,讓我們更能貼近藝術。《惡之畫》有點介於中間地帶,欣賞這幅畫的過程你會對它的 創作脈絡有點摸不著頭緒,但對於它想傳達的概念卻又不是那麼陌生。1
[好雷]《謊畫情人》對藝術欣賞的批判與反思以下有雷 圖文好讀版: ~*-*~*-*~*-*~*-*~*-*~*-*~*-*~*-*~*-*~*-*~*-*~*-*~ 《謊畫情人》是一部英國懸疑劇情電影,由吉塞佩卡波通蒂執導,克萊斯邦、女主角伊莉 莎白戴比基、唐納蘇德蘭主演,改編自查爾斯威爾佛德的同名小說,講述瀟灑迷人的藝術2
[情報] 消失 惡之畫 麥路人 整容液 戰車2 16+1新本周華語片有《消失的情人節》《惡之畫》《麥路人》,動畫則有編自人氣驚悚網漫 《奇奇怪怪》的韓國動畫《整容液》、日本動畫電影《少女與戰車最終章》、義大利真人 動畫《皮諾丘的奇幻旅程》等 《消失的情人節(My Missing Valentins)》 ☆導演:陳玉勳(Chen Yu-Hsun)- 在寫心得前我其實猶豫了很久要雷還是不雷 一方面我很想剖悉我看到的劇情,但另一方面我看到的又是否是你看到的呢? 想想還是不雷了,導演陳詠錤在這部電影裡埋下了許多鮮明的正反例,鮮明到幾近諷刺 我相信絕大部分的人都能看到這些矛盾的,但要如何解讀這些角色前後的矛盾仍端看觀影者的意願,所以不雷為好 這部電影立命始於標題的那副惡之畫,那副畫的畫布與顏料間畫家看到的和殺人犯看到的和我們看到的又是否相同呢?
1
[好雷]《惡之畫》我們與惡零距離網頁版文章: 《惡之畫》The Painting of Evil 我們與惡零距離 畫如其人?人如其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