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 我們為什麼要考試?一段被遺忘的清末民
※ 來源為FB/推特,則文章標題須為來源名稱。(ex:人名、粉絲團名…etc ) ※
1.轉錄網址︰
※ 請附上有效原文連結或短網址 ※
https://research.sinica.edu.tw/examination-experiments/
2.轉錄來源︰
※ 推特/FB 須為 FB人物名稱、FB粉絲團名稱 ※
※ 轉錄社論請附上完整標題 ※
研之有物
我們為什麼要考試?一段被遺忘的清末民初考試史
3.轉錄內容︰
※ 請完整轉載原文 請勿修改內文與刪減 ※
科舉到現代考試之間,一段待探索的歷史
我們從小到大經歷過無數次考試,但你是否有想過,這個影響我們求學與就業的重要制度是因何而起?究竟考試制度背後隱藏哪些驚人內幕?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專訪院內近代史研究所徐兆安助研究員,帶我們回到清末民初的教育現場,探索政府與教育界如何應用考試,挽救岌岌可危的新式教育制度,雙方又如何相互制衡與合作,讓考試及學校成為管控社會秩序的利器。
對於在臺灣準備升高中的九年級學生、準備升大學的高三生來說,也許一年的劃分就是以冬季與夏季的升學考試為依據。在競爭激烈的職場中,優秀學歷成為社會新鮮人的最佳利器,但想謀得好學歷就必須力拚考試高分,讓考試成為跨世代臺灣人共同的記憶。
儘管持續有教改團體針對考試的內容、形式、公平性等提出改革建議,但數十年來,眾多考生與家長依然接受了升學考試制度,投入大量時間、精力備考,更不惜砸重金搶補教名師課程。
我們的一生經歷過大大小小的考試,卻不一定清楚這些考試制度當初成立的目的。
事實上,在民國初年,新式教育剛施行的 1920、1930 年代,曾經考試除了用來測驗學生,更被用來監督學校的辦學成效。
專長明清及近代思想史、制度史的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徐兆安助研究員,深入探討 1905年科舉廢除後的新式教育制度,訴說一段政府與學校透過考試相互制衡與合作的詭譎歷史。
如何挽救教育破產危機?用考試來監督學校!
在談現代考試制度之前,讓我們先回到清末科舉存廢的關鍵時刻。
1900 至 1901 年八國聯軍攻佔北京,科舉考場「貢院」遭到破壞,當時受科舉宰制的教育與選才方式已成眾矢之的,該將有限的國家資源拿來修復貢院,還是發展新式教育制度,在 1905 年成為各方人馬的爭論焦點。在這次辯論中,廢除科舉最終定案,新式教育制度成為肩負國家教育大業的主要系統。
然而,科舉與新式教育的不同目的與學習過程,卻帶來新的價值觀混亂。
首先,在科舉制度下,為了一舉成名而寒窗苦讀者,不需在私塾或書院待滿固定年限,大半時間是靠自學通過層層考試關卡。但是,接受新式教育的學生必須依序就讀小學、中學、大學等學校,一級一級往上累積學歷,且每個學歷都有固定的修業年限。
身處當代教育環境的我們已經很習慣循序漸進的學習制度,但清末民初的人們卻一時難以適應。新式學校不像傳統書院會發學習津貼給學生,還要收取相對高額的學雜費。畢業後還要面臨社會對學校文憑的不信任,一時難以成為求職的有效助力。
許多學生一開始受政府鼓吹而進入學校就讀,卻經常未完成修業年限即離開校園,「教育破產」很快成為政府與社會各界的共識,而學校便成為被究責的單位。
廢除科舉後的十多年間,各界的討論開始聚焦於該如何監督學校、管制學生。到了 1920年代,政府與教育界推出了各種校外考試的實驗方案。這些方案大同小異,都預設考試可以成為規範學校、解決「教育破產」的重要手段。
考試論者的如意算盤:法家「以簡馭繁」手段
支持考試論的學者以史學家呂思勉、厚黑學作者李宗吾為首,面對民國初年的教育破產危機,他們為何都倡議由國家透過集體考試來監督學校呢?
一方面,用監察態度面對學校起因於對教育界的不信任,這可追溯至廢除科舉後的教育改革過程並不公開透明。新式教育的推行牽涉政府官員、半官方與非官方代表,包含辦學人員、民間教育會、教科書出版商等,他們彼此拉扯出錯綜複雜的利害關係、形成勢力龐大的教育界。
李、呂二人身涉教育事務,看到學校各種圖利卻未自我要求的行為,因而認為一個審核學校的機制勢在必行。
李、呂二人更主張,考試制度還能讓教育過程更有彈性,學生只要通過考試即可證明自己的實力。因此,學生可以選擇私塾或新式學校等不同的學習方式,不需受到學校修業年限的硬性規範。而且不同學習機構並存還可強化競爭力,促使學校為了招生而更積極辦學。
另一方面,對當時的國民政府來說,在國家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國家只需負擔統一大考即可由上而下監督學校,提醒學校要維持該有的教學品質。這樣秉持法家「以簡馭繁」精神的手段,使考試制度最終受到執政當局的採用。
學生的逆襲!拒當考試制度下的犧牲品
1932 年政府正式頒布《中小學學生畢業會考暫行規程》,卻受到各地師生的反抗。對於參加會考的學生來說,會考對取得學歷、升學和職涯發展都沒有明顯好處。
首先,單就畢業資格來說,不參加會考也能在修業期滿後獲得學歷,一旦參加會考卻成績不及格,反倒會被留級。再來,許多大學並不以通過會考作為入學資格。最後,除非想要成為公務員或任職國營機構,畢業生沒有會考成績也可直接應聘私人單位。整體看來,不參加會考才是比較聰明的選擇。
面對反抗考試的學生,一意推行會考制度的國民政府,採用相當直接的手段回應:以武力逼迫學生就範。
臺灣在 1970 年代出了一位拒絕聯考的小子,時間回到 1930 年代的中國,不願考試的可不只一、二位學生。1932 年,山東濟南高中學生因反對會考而與校方展開對峙,最終在教育廳長出動軍警武力鎮壓後落幕,卻造成大批學生受傷、被勒令退學。
隔年 1933 年,政府再根據實施情況及各方意見修改規程,最大的改變是取消小學畢業會考,轉而針對初級和高級中學制定《中學畢業會考規程》、《中學畢業會考委員會規程》。針對中學施行會考的原因之一是,當局認為小學生還年幼,不像中學生會發起學運,至此,會考除了監督學校以外,更加上了控制學生思想行為的功能。
學校反將一軍!由學校實際掌控的考試制度
至於考試論支持者最重視的「以考試監督並制衡學校」卻反而沒有達成。預設的中央化考試制度、標準化知識內容,實際執行時卻面臨經費與人力嚴重不足的困境。真正負責考試業務的單位並非中央政府,而是非官方、地方仕紳聯合形成的教育會,或者資源多寡不一的各地省政府。
地方資源的多寡深刻影響考試的舉行。例如,大規模考試為了防堵作弊,通常不讓考生在原校就考,但在不可能另撥經費建造考場的情況下,仍舊得仰賴學校提供大量考場。如果一個地方沒有足夠的學校,學生往往就在原校就考,在熟悉的環境享受主場優勢,甚至發生老師協助作弊等醜聞。
此外,照理來說,各校的考生名單應該由中央政府統一管理,但無力建立管理機制的政府只好交由學校來處理報考業務。有些學校因而私下篩選成績好的學生參加考試。
不久,隨著 1937 年抗日戰爭的全面爆發,各省行政資源逐漸耗竭、多地交通中斷、學生四散,集中考試變得難以辦理,改以「抽考」部分學生作為學校整體畢業標準指標,甚至讓學校自行辦理會考,政府僅派代表監臨。
自此,會考可說名存實亡。雖曾短暫於 1957 年在臺灣復辦,將國文、史地、三民主義的會考成績與聯考合併計算,試圖鼓勵學生重視中華民族主義的相關知識。但會考與聯考的標準無法整合,在各方反對之下,僅一年時間便告終,結束近 20 年的政府與學校角力之爭。
從淘汰到集中管理,因治理目的而變的考試功能
徐兆安出生於英國殖民時代末期的香港,身處的教育制度仍然相對寬鬆,通常上午 8 點半上課、下午 4 點即放學,在升學上並未經歷臺灣式的考試高壓。來臺求學與就業的過程中,他逐漸體會臺灣教育與升學考試之間緊密的關係,印象最深刻的是補習班門口榜單滿掛的盛況!
如今在臺灣結婚生子的徐兆安,開始想像女兒長大後必經的升學考試歷程,研究近代中國考試制度,有助了解臺灣過去 70 多年的考試發展脈絡,讓他更認識臺灣親友的生長背景。
徐兆安想深入探討的是:「廢了科舉以後,為什麼我們現在還這麼相信考試?中間發生什麼事?作為一個歷史學家,我覺得現有的解釋還不完整,跳過很多具體的事件。」
我們需要了解細節,以避免誤解的延續。今日我們在臺灣所共同面對的升學體制,並不是直接延續自科舉的產物。對歷史的誤解,會讓我們無法確切把握教育問題的病源。
事實上,在科舉與現代考試之間還有一段歷史需要填補。校外中央化考試的立意不僅是監督學校的辦學成效,更隱含執政者對學生的高度不信任。尤其在五四運動後,一連串的學運讓學生被視為動搖社會秩序者,因而以考試制衡學校、也間接淘汰反抗的學生。
國民政府遷臺後,1949 年起在臺灣實施長達 38 年又 56 天的戒嚴令,也連帶改變過去制衡學校與淘汰學生的作法,轉而讓學校成為吸納大批學生、管控社會秩序的幫手。考試的目的之一遂變成把學生依照分數高低分發至不同學校予以教導。
目前徐兆安正著手進行科舉與近代考試制度的研究出版計畫,他認為近代史的研究難題在於材料「既多又少」。所謂「多」是指,各種出版與轉引的材料往往多到難以處理。所謂「少」則是指,特定材料宛如試金石,讓研究者理解眾多一般材料背後的真正意義,但這些關鍵材料卻相當稀少,且分散在兩岸以至歐美的各個機構中。
徐兆安生動比喻自己的研究過程:「就像跳探戈一樣,周旋在多與少之間,這是近代史學者比古代史學者更困難的地方。」
即使困難重重,近代史學者仍持續蒐集並解讀每筆文獻,修正對過往事件的刻板印象,讓歷史盡可能以貼近事實的方式呈現,我們因而能更明白自己承續的故事和當下的處境。
4.附註、心得、想法︰
※ 40字心得、備註 ※
其實回首近30年教改歷史
聯考第一個被鞭
反對教改只懂聯考的人
毫無疑問就是以上脈絡
幹出來的黨國遺孽
應該一起跟統派或白色恐怖爪牙槍斃
※ 「Live」、「新聞」、「轉錄」、「舊聞」及 轉錄他方內容之文章
每日發文數總上限為3篇,自刪與板主刪除,同樣計入額度 ※
--
65
Re: [情報] 台大電子所甲乙丙丁組皆取消筆試我認為改變考試方式會影響到的是 書審成績會不好看但是考上了 vs 書審成績普通考試失常 前者有努力發聲,但後者沒什麼被提到,所以我寫那篇文章。 我也在想,如果以後研究所全推甄,沒有考試這條路。 同學會不會一開始就上課認真點,多去嘗試專題在實作中找到興趣,18
Re: [情報] 台大電子所甲乙丙丁組皆取消筆試痾 只有我覺得教授會覺得考試生爛透惹根本是名額太多的問題嗎? 我覺得阿 推甄生"平均"水準比考試生好是無庸置疑的 但今天的問題是"名額不變"的情況下 把考試改成類似推甄的方式 那我就不懂啦 在考試入學這階段 教授到底是想收怎樣的學生? 不大懂考試名額改成書審 就覺得情況會改善的邏輯是啥?19
Re: [請益] 總分制?級分制?基本上台灣的考試制度改革就是個笑話。 二十多年前大家抗議一試定終生。 所以生出了學測加上後續的推甄和申請。 然後改改改啊,現在國英一樣只剩一試。 考爛一樣明年重來。5
[情報] 聯考、基測、會考後,你的同學換成誰?高中升學制度的公平性◎情報來源: 中央研究院-言之有物 ◎情報內容: 聯考、基測、會考後,你的同學換成誰?高中升學制度的公平性研究 2021-11-303
Re: [問卦] 為什麼會有推甄比考試強的說法?以前高中進入大學 有兩種模式:一個叫推薦甄試,一個叫聯考。 推薦甄試一些大學校系會給出名額 高中成績不用非常好 符合大學各校系訂出的標準就可以參加- 如題,補習制度的存在,是不是台灣教育制度本身惡化,以及學生壓力過大的一個重要因素 ? 先說,自己從小到大都沒補過習,小學時暑假都丟去安親班就跟爸媽吵架了,後來去安親班 都只有玩。對我來說,補習就是一個浪費時間的存在,學校上過課,回家也讀過書了,如果 真的不會就算了,為何還要犧牲額外的休閒時間自虐?再者,補習出來的學生,學習的不就
X
Re: [問卦] 第一志願高中老師 教學強嗎?所謂第一志願 不過就是科舉遺毒、考試升學主義的陷阱 以前大學聯考還考過三民主義 實際目的是對學生做政治思想審查 根本浪費學生大好青春時光- 不是 是被社會觀念毒害了 你在學校就是唸書 唸書就是為了考試 考試就是為了升學 跟升學無關的體育課大家喜歡只是可以發洩體力 根本對於更高層級的團體運動沒有幫助 日本美國的社團運動有更專業化的訓練
93
[轉錄] 親民黨最新聲明82
Re: [新聞]柯文哲涉挪眾望基金會捐款付薪 周榆修月領55
[討論] 好奇怪,有沒有做自己不知道,還要相信?41
[討論] 小草是不是該去館長健身房練一練了?47
[討論] 侵佔黨六千多萬的黨主席44
[討論] 所以麥當勞做了什麼壞事要被出征?41
[討論] 不禮貌鄉民團:破解綠營話術指控26
[轉錄] 沈政男:北檢是否證明1500不是賄款?39
Re: [新聞]柯文哲涉挪眾望基金會捐款付薪 周榆修月領93
Re: [討論] orange是指橘子嗎?32
[黑特] 高鐵入高雄站,是神蹟35
Re: [新聞] 1500萬有多重?網譏:黃國昌老婆一人22
[討論] 是我有問題還是我的演算法特別?25
[討論] 之前阿北指示利用高雄國賓搞暖男17
[轉錄] 黃捷FB 柯志恩承認藍白財劃法對不起高雄18
[討論] 今天網路也太多打臉柯文哲的文22
[討論] 柯家拿不出3千萬?要靠蔥哥救援?24
Re: [討論] orange是指橘子嗎?19
[討論] 黃國昌到底是無知還是在公然騙小草?21
[討論] 柯會不會其實有雙重人格?15
Re: [黑特] 沒有傳票17
[黑特] 認識的朋友自以為雍正轉世54
[討論] 沒入黨庫還叫政治獻金嗎?14
[討論] 梁秀菊證明柯文哲政治獻金違法好嗎?15
Re: [新聞]柯文哲涉挪眾望基金會捐款付薪 周榆修月領15
[討論] 59分的統戰紀錄片小粉紅10分鐘就看完5
[討論] 民視政論(柯文哲家藏3億現金)2
[討論] chatgpt:青鳥的行為更像共產黨14
[討論] 文董究竟是誰?10
Re: [黑特] 高鐵入高雄站,是神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