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請益] 好奇問一下可能屬於總經的科技泡沫問題
※ 引述《Deltak (藍田五十弦)》之銘言:
: 安安
: 這兩年AI出來,很多科技公司估值都上升
: 假設本益比不變,或是不要變高太多的情況下
: 科技公司估值大幅上升,代表營收大幅上升
: 但營收大幅上升,勢必消費力也要大幅上升
: 例如NV賣顯卡給Meta,Meta賣服務給消費者
: 但消費者的消費力並沒有增加那麼多
: Meta卻花那麼多錢跟NV買顯卡(算力)
: 這時候如果Meta股價被推升
: 那算不算是泡沫?
: 主要我想問的是,消費者身上的錢就那麼多
: 再怎麼榨也不會更多了
: 那上升那麼多的營收(估值、股價)是哪來的?
因為你假設的前提就不對了,消費者身上的錢不會是固定的,
你進行借貸,銀行也願意借錢給你,那你憑空就生出錢來了,
現代金融體系玩的就是借貸的遊戲,正常狀況下都是運作得很好,
什麼叫正常狀況?就是你借得到錢還得出利息,現金流沒有斷裂,
泡沫什麼時候被戳破?升息或資產下跌,導致還不出錢或資不抵債。
https://i.imgur.com/h0zcC6z.jpeg

在網路泡沫形成過程中,寬鬆的貨幣與借貸環境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1998年秋天,受亞洲金融風暴及對沖基金LTCM倒閉引發的風險影響,
Fed出於對全球信貸市場惡化的擔憂而緊急降息,並鼓勵銀行向LTCM提供
紓困貸款。這次介入在市場上強化了一種預期,即Fed會在股市下跌時出手救市
(俗稱「葛林斯潘擔保」或Greenspan put現象)。
由於1998年底降息後美國經濟很快復甦並進入股市狂熱,聯準會在隨後一段時間
內並未立即收緊銀根。一直到1999年中,面對過熱的股市和經濟,
Greenspan才轉向鷹派立場,開始連續升息以給經濟降溫。
從1999年6月到2000年5月,聯邦基金利率目標被逐步提高了1.75個百分點
(從4.75%升至約6.5%)。這一系列利率調整的時機被認為相當關鍵:
此前的低利率政策被指助長了資產價格飆升,而後期的快速升息則被視為刺
破泡沫的導火線之一。
所以與其說是科技泡沫不如說寬鬆的借貸環境提供了滋養投機的溫床。
在泡沫形成階段,充裕的流動性和較低的資金成本使得資金大舉進入
高風險的網路產業。而當聯準會後來為對抗通膨和市場過熱而收緊銀根時,
資金環境驟然轉向緊縮,許多依賴外部融資的新創公司撐不下去,
從而加速了泡沫的破滅。
去看一下上面利率與GDP的對照圖就一目了然。
至於現在的AI浪潮跟當時的科技泡沫能不能類比?
我建議你去看一下七大巨頭的資本支出佔他們的營收以及利潤比例。
--
39
首Po安安 這兩年AI出來,很多科技公司估值都上升 假設本益比不變,或是不要變高太多的情況下 科技公司估值大幅上升,代表營收大幅上升 但營收大幅上升,勢必消費力也要大幅上升55
安安 您好 我很喜歡看到有人問總經的問題 因為這個沒看懂 投資就很容易做錯 我都建議大家一定要好好地看懂@@ 我不跟你說科技公司榮景是不是泡沫(其實多少有~程度問題而已!!!) 我只想回應"消費者身上的錢就是那麼多"6
估計股市泡沫是個有趣的研究 近10來年 最有名資產泡沫研究的專家 是席勒教授(Robert J. Shiller) 有興趣的可以跟AI聊聊他的研究。 他認為: 1.集體狂熱驅使,推動資產價格遠超其內在價值
57
Re: [閒聊] 少年股神 vs 炒房房蟲這一次狀態主要是兩點. 1.輸入性通膨. 2.FED回收資金. 而這兩點又相生相息. 因為通膨太誇張,所以必須升息和回收資金.48
[心得] 低利環境為什麼要投資利率、經濟與面對循環 高利率與低利率差別在於對經濟活動的抑制或擴張,高利率環境人會傾向信用緊縮:不負 債、多存錢,低利率環境人會傾向信用擴張:多負債、少存錢。 兩種傾向造成的影響,就是獎勵節約或獎勵生產,由於一個人的支出等於另一個人的收入 ,在高利環境中,當每一個人只消費剛剛好甚至為了存錢賺取利息撙節消費,那麼整體收4
[心得] QE 通膨 升息 收回睡不著找點資料做做筆記 從美國上次QE大撒幣起頭 到現在可能有收回後續的影響 自2009年以來,QE釋出的龐大美元資金,流竄至全球金融及商品市場, 在世界各主要國家製造許多資產泡沫或經濟泡沫現象;8
Re: [新聞] 全球房市泡沫指數 衝6年新高現在離泡沫還非常非常遠 金融泡沫的本質不外乎就是槓桿越開越大,大到開不了後爆炸 人民、企業跟銀行借錢過度去炒作 借錢的抵押品忽然價值腰斬,或根本是垃圾 銀行要收回貸款,企業跟人民一個一個接著爆炸,引發連鎖反應1
Re: [問卦] 暴力升息... 很難嗎?社會底層求之不得高利率與低利率差別在於對經濟活動的抑制或擴張,高利率環境人會傾向信用緊縮:不負 債、多存錢,低利率環境人會傾向信用擴張:多負債、少存錢。 兩種傾向造成的影響,就是獎勵節約或獎勵生產,由於一個人的支出等於另一個人的收入 ,當每一個人只消費剛剛好甚至為了存錢賺取利息撙節消費,那麼整體收入將下降,產品 沒人買,再來就是減薪、裁員、關廠,收入下降支出更下降,死亡螺旋就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