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評價

[心得] 南北戰爭之六大戡亂名將 [1]

看板Warfare標題[心得] 南北戰爭之六大戡亂名將 [1]作者
jimmy5680
(If Penguins May Fly)
時間推噓 5 推:5 噓:0 →:1

前言

南北戰爭告終之時,聯邦政府對美國陸軍的組織進行重整,經過高層的擘畫以及派系爭論,將全國切割為五大軍區。領導陸軍的總司令與五個軍區司令即為南北戰爭中掃平叛亂的六大名將──他們分別是格蘭特、哈勒克、薛曼、米德、湯瑪士和謝里登,每一個都是威
名響徹的統帥人物。

這六人的指揮藝術各有所長,不過究竟有什麼特色?他們的將道對比於同時期的歐亞大陸將帥,有何異同之處?以下簡單的介紹與討論,也請各位不吝指教。


人物簡介

在詳細討論之前,先大概介紹這六位統帥的背景與特色。

首先是格蘭特,南北戰爭中的絕對王者,稱霸各大戰場後已經是美國當代無庸置疑的第一名將,也憑藉戰爭中獲得的聲望選上總統。格蘭特專精於運動進攻,講究快速的戰略迂迴、集中兵力突破迂迴,達成殲滅戰的目標,他在唐納森堡壘、維克斯堡以及阿波馬托克斯法院分別全殲敵軍兵團,尤其是在維克斯堡作戰中大膽靈活的實施機動攻勢,屬於生涯的代表作。

哈勒克的名氣遠遜於格蘭特,不過他其實是格蘭特在戰爭前期的上司,還是格蘭特的前一任陸軍總司令;格蘭特接掌兵權時,哈勒克改任參謀總長。哈勒克並非臨陣對敵的猛將,號稱「老頭腦」的他以調度糧草和規劃大戰略見長,領導風格以任務導向為原則,戰術指導則強調數量暴力和工事防禦。

薛曼是西部戰場的大將,戰爭前中期作為格蘭特最得力的手下,歷次大戰屢建奇功,格蘭特晉升總帥後,薛曼接管西線並攻破喬治亞州,重創邦聯政府的作戰能力,其「向大海進軍」行動使南方大感震驚。

聯邦政府在東部戰場的唯一主力是波多馬克兵團,該兵團於戰爭前期屢次受挫,米德在戰局低迷的時刻臨危受命,繼任兵團司令的三天後就進行了蓋茨堡會戰,成功擊退南軍的攻勢。米德較不善於出奇制勝,但是心智堅毅、經驗豐富,敢於打硬仗,因此能夠在東部戰場最後的絞肉消耗戰中取得勝利。

雖然名望較不響亮,湯瑪士卻是不亞於任何人的北軍戰將。同樣是西部戰場出身,他卻不喜歡快速奔襲,保守持重的用兵思維換來的是沒有破綻的陣地攻防,野戰防守能力首屈一指、尤其以奇卡莫加會戰中力挽狂瀾的表現著稱,進攻風格則屬於緩進急戰的類型,納許維爾戰役創下戰爭中唯一一次大規模野戰打垮敵方的案例。

在雪倫多亞河谷和彼得斯堡取得生涯顛峰的謝里登,是格蘭特青睞並用心拔擢的年輕將星。他以領導騎兵見長,戰爭末期尤其數次憑藉優勢的騎兵戰力,對油盡燈枯的南軍實施致命打擊,給李將軍的北維吉尼亞兵團釘上棺材板。


「老頭腦」哈勒克的穩扎穩打

哈勒克在戰爭初期曾被格蘭特、薛曼等手下譽為當世奇才,他在西部戰場取得的戰功乍看之下似乎也印證了這點。在1861年年底接手密蘇里軍區後,憑藉著優越的行政手腕,他迅速改善了麾下部隊的狀態,並協調麾下各兵團實施廣正面的推進,取得隔年初的一連串勝利,包含佔領亨利堡壘、唐納森堡壘與十號島,並於豆嶺會戰取勝等戰功,不過這些大小戰役沒有一場是他親臨前線指揮的,獲勝的手段也全都不是出自他的手筆,而是各個將領臨機應變的成果。

雖然哈勒克並未在第一線參與這一系列戰鬥,但是其戰略調度卻是明顯優於對手,能夠組織起後勤能夠承載的作戰,也協同不同的兵團外線牽制或內線打擊。

1862年四月初,哈勒克準備盡可能集中兵力向柯林斯發動攻擊,但是南軍先發制人,雙方爆發夏羅會戰,擔任戰略前鋒的格蘭特差點被擊潰,但成功在增援抵達後逆轉慘勝。哈勒克隨後親自領軍向柯林斯發動攻勢,基於格蘭特被奇襲的前車之鑑,哈勒克決定步步為營,積極修築工事、安排巡哨,並且試圖維持麾下三支兵團並肩而進,使南軍無機可趁,在兵力劣勢下只能逐步退卻,但也因為哈勒克的攻勢太過遲緩,致使柯林斯的守軍有充裕時間安排戰略轉進而沒有被殲滅。

佔領柯林斯後不久,哈勒克就被林肯召回華盛頓特區擔任總司令,自此不再有指揮前線的機會,第一次柯林斯戰役因而是他在南北戰爭中唯一親自指揮的作戰。外號「老頭腦」的他無疑是熟讀兵書又曾有過充分基層歷練的軍事人才,但是他的戰術欠缺想像力,單純是靠壓倒性優勢的後勤組織與兵力取勝,並以野戰工事來確保交戰時不容易受到嚴重打擊。

相對於純粹數量暴力和戰術防禦的保守思維,哈勒克作為後勤的奇才,戰略指導與軍政能力則是南北戰爭中的一流人物,他麾下的部隊普遍享有充裕的補給,調度也能準確捕捉到戰略重心,將兵力與後勤導向關鍵戰場或必要的支援任務。

可以說哈勒克是美國版的曾國藩,擅長練兵、管理後勤和宏觀戰略,但是只會紮營打呆仗,不習慣深入敵境的運動突擊。他也類似二戰的馬歇爾,整場戰爭中沒參加過任何一場關鍵戰役,卻是身居高位且有功勞。

在戰後論功行賞的六大名將中,哈勒克無疑是前線戰功最少的一個,但是他在戰爭初期就接任軍區司令,中後期又是總司令或參謀長,在高司任職時間較久,對於全軍的戰略指導與軍政管理貢獻卓著,尤其北軍在戰爭後期能維持戰略投射能力不斷推進,就是他全力支持後勤的成果。


(待續)

--

There are many people in the world who really don't understand, or say they
don't, what is the great issue between the free world and the communist world.

~John F. Kennedy, 1963

--

※ PTT 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72.251.25.129 (美國)
PTT 網址

qlz08/15 14:11不過格蘭特和李的對戰, 死傷慘烈到被底下的士兵罵屠夫...

qlz08/15 14:31兩人對戰, 死傷交換比從來沒有小於1, 通常都還逼近2

qlz08/15 14:32只是格蘭特的後勤資源遠超過李, 所以用兌子也能獲勝

主要是李將軍在內線防禦,格蘭特幾乎包抄不了,再加上他習慣不好愛強攻,所以變成是 一直在拚消耗。不過最後在彼得斯堡他最後還是成功把李包圍起來了。 其實格蘭特在維克斯堡和查塔努加就已經很愛亂強攻,也因而死傷很多,只是不像在陸路 戰役竟然一連串打下來損失到六萬人那麼誇張。

※ 編輯: jimmy5680 (172.251.25.129 美國), 08/15/2020 15:06:26

wistful9608/15 21:17

articlebear08/16 00:09

PAULDAVID08/20 1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