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評價

[心得] 第二座山

看板book標題[心得] 第二座山作者
StarDog
(泥娃娃)
時間推噓 4 推:4 噓:0 →:5

【書名】:第二座山
【作者】:大衛.布魯克斯
【譯者】:廖建容
【出版】:天下文化
—————————————————————
podcast:
上集: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parwo24hgrx0931sba6d8b1/platforms
下集: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pkpyvet3qwj0852az7qrp6p/platforms

1. 什麼是第二座山
很多人會把人生比喻為爬山的過程, 《第二座山》的作者說, 人生其實有兩座山要爬.

第一座山大家都耳熟能詳, 在這個菁英制的社會下, 盡自己最大的努力,
來達到世俗眼中的「成功」:
在工作上爬到高位, 獲得大家的敬重, 住在漂亮舒適的房子裡面, 有美滿的家庭.
有些人可能在第一座山就停下來, 覺得已經登上人生的顛峰, 一生別無所求,
但有些人卻感覺到內心深處有些部份沒有滿足.

雖然主流文化一直教導我們, 人類是自利的動物, 要追求的是個人幸福,
想要的是獨立自主,
但這些人感覺到他們的心裡面, 比起個人自由, 他更想要有個互相依存的人際網路,
在這個網路裡面, 他們想要為人服務, 比起消費, 他們更想要當個給予者.
於是他們的生活動機從「以自我為中心」, 轉變成「以他人為中心」,
這就是作者說的第二座山.

2. 自我實現的幸福感 v.s 喜樂
如果說第一座山的重點是在建立自我, 那麼第二座山就是放下自我.
如果第一座山的重點在於獲取, 第二座山的重點就在於貢獻.
如果第一座山是成為菁英, 自己一人不斷向上爬, 第二座山是為了與更多人一同前行,
在途中互相幫助, 互相扶持.
這本書的作者也認為, 現在社會文化過度強調自我與個人主義,
在菁英制的體制下, 我們不再以付出, 關懷與愛為核心道德價值,
而是把道德轉換成恆毅力, 生產力與自制力等有助於職場成功的價值,
然而良好道德其實是「付出」與「承諾」的結果,
我們不是為了要當一個有道德的人, 所以付出,
而是當我們為了社群與理念, 向他人做出承諾, 放下自己, 服務他人的時候,
我們就得以展現出良好的品格.

作者形容如果第一座山帶來的是自我實現的幸福感,
第二座山帶來的就是喜樂.
喜樂的感覺是無法自己創造或追求的, 它是自然而然降臨, 讓人沐浴其中, 忘了自己,
就像爬山, 看到大自然無以倫比的景色的時候, 會感到臣服於它, 而不是一種征服感,
就算我站上了最高峰, 我也只是加入它而已, 它一直都在.

3. 如何用「付出」與「承諾」找到人生的志業
這本書花了幾個面向, 來討論如何利用「付出」與「承諾」找到人生的第二座山.
第一個部份是志業,
所謂的志業就是我們熱愛, 並且可以投入一輩子的工作.
工作佔我們人生非常大一部份, 工作表現是定義自己的一部份,
現在社會強調個人選擇自由, 強調每一個人都應該活出自我,
但從來沒有教過我們該如何找到人生的方向.
所以大部份的時候, 我們只好透過與人比較來找到自己的位置,
結果時常沒有安全感, 也不容易感到滿足,
加了薪, 就覺得加得比我多的人是不是比我優秀嗎?
買了房子, 卻羨慕能買在台北市的人.

如果我們以「付出」與「承諾」的角度, 會如何找到我們的志業呢?
我們可以問自己三個問題:
我的周遭有哪些問題?
我的人生為我做好了哪些準備?
這兩件事怎麼結合在一起?
我們可以用嘉義林聰明沙鍋魚頭店的第三代林佳慧作為例子,
她把新時代的需求帶回老店,
例如個人套餐, 一個人也能享用以前總是一大鍋的沙鍋魚頭,
魚的種類也從過去的淡水魚, 增加了像是石斑, 鮭魚的海水魚, 不固守傳統小吃的作法,現代的人在乎友善農業, 健康食材, 所以她提供有產銷履歷的在地食材與非基改豆腐.
她看到自家老店的問題, 結合自己新學到的專業, 像是電商, 網路行銷,
生產線等, 她做出承諾, 要把地方小吃轉型成嘉義的驕傲,
於是她找到了一生的志業.

4. 宗教
現代很多人可能都自認為是無神論者, 覺得無神論比較符合「科學」,
畢竟科學無法證實天堂與地獄的存在, 也無法證實是否有輪迴, 人是否有來世.
現代人把所有的學習都寄託於教育, 但現代的教育只專注於專業技能,
它教我們如何謀生, 卻迴避教我們是非對錯,
自由派說受教育能夠讓我們變成一個會思考的人,
然後我們就可以透過思考去建立自己的是與非, 對或錯.
在教育系統裡面直接跟你說要怎麼做比較好是剝奪一個人選擇的權利,
但事實上, 現代教育所留下的巨大空白絕非憑一己之力就可以克服的.

作者是猶太人, 所以他從小就信仰了猶太教,
在猶太教的經典裡面, 猶太人本來只是埃及人的奴隸,
他們活得像喪屍, 沒有希望, 沒有未來.
所以神要摩西接下領導人的責任, 把猶太人帶出埃及,
在這長途跋涉中鍛鍊他們的心志, 同時讓他們在這苦難中建立關係, 信任彼此,
當自由的族人開始散漫的時候, 摩西又從西奈山帶來了十戒律法,
使族人成為能夠遵守律法, 信守盟約的人.

從這個故事我們就可以知道宗教一開始就假設人是困惑的, 迷惘的,
認為沒有人一生下來就知道如何生活.
因為人是懶惰的, 所以宗教制定各種固定的儀式讓人遵從;
人是健忘的, 所以宗教在儀式中, 不斷重複聖典裡的句子,
讓這些內容可以自然而然的印刻在人的腦裡;
人的想像力是缺乏的, 所以宗教透過許多方式,
例如繪畫, 音樂, 來激發人對美與善的感動.
宗教了解人性的軟弱, 所以它給我們方向,
助我們一輩之力, 而不是放我們獨自摸索.

個人主義把個人放到最大, 宗教卻是在提醒我們個人的渺小.
宗教教我們「付出」是不求回報的, 不是因為想要上天堂所以才要行善;
宗教也教我們「無條件的信任與愛」,
即使當我們受苦, 煩惱的時候, 全能的神可能絲毫不會受我們的苦難影響,
但如果因為神沒有回應我們的願望, 我們就放棄愛神的話,
那麼相同的道理, 我們是不是也必須達到某些期望, 我們才值得被愛?
但宗教擁抱我們全部的脆弱, 即使我們什麼成就也沒有, 我們仍然是被愛的.

5. 感想
這本書指出了現代社會的一些問題,
因為過度強調科學, 認為所有的真理都可以被科學解釋,
如果不能被科學解釋, 就不存在,
這讓我們忽略了一些抽象的概念, 例如幸福感, 歸屬感,
但是科學不會讓我們感覺被愛, 科學也無法去除我們的惰性, 軟弱,
當我們捨棄宗教的時候, 其實也表示我們這部份的需求被忽略.

現代社會的崩解對立也是一樣的想法,
我們相信可以推導出來的理論, 覺得人就算沒有道德觀也無所謂,
因為道德觀太虛無, 太不專業了,
但事實上, 現代社會避談普世價值, 號稱每個人都可以自由選擇,
結果反而是人們覺得無所適從, 很空虛, 很
容易就依附到極端的宗教與民粹主義上面, 這反而是更遭糕的局面.

--

※ PTT 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68.203.1.22 (美國)
PTT 網址

pedros060506/09 07:22好文 推

ElevenWinter06/10 20:59推優質心得文,文中舉林聰明第三代經營的例子也很

ElevenWinter06/10 20:59恰當!當我們願意對志業、家庭、人生觀、信仰和社

ElevenWinter06/10 20:59群做出承諾,並忠於它們,藉由給予乃至是奉獻自我

ElevenWinter06/10 20:59的方式來實現這些允諾時,便早已在這樣的過程中品

ElevenWinter06/10 20:59嚐到自我整合、自我實現,以及與他人產生連結、彼

ElevenWinter06/10 20:59此融合的喜樂了!(打完突然覺得境界好高XD)

Nobunaga9506/11 09:12

nicholas060506/11 22:36推!謝謝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