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礦物質,前加與後加的比較實驗。
之前看到版上一篇文章,tim大的實驗相當精彩,推薦。
https://www.ptt.cc/Coffee/E.rI9ebTmAeJ9M
推文有提到礦物質先加再沖煮,與沖煮後再加,是相同的。
看到這一點,當下心裡馬上浮現「不可能」三個字。
但隨即反省,會不會其實「有可能?」
這個可能性,會完全顛覆我現在對於萃取的想法,
因為如果礦物質先加(前礦)與後加(後礦),兩者風味相同的話,
就表示礦物質只是調味料,不參與萃取,也不影響萃取。
我認為這件事情滿值得確認的,
就上蝦皮買了三維水 (Third Wave Water,以下簡稱礦),
前幾天做了實驗規劃,剛剛把實驗做完了。
先說實驗結果,我認為「前礦」與「後礦」,喝起來有顯著差異。
使用Hario Switch濾杯,Hario雲朵快煮壺,盡量降低沖煮差異。
濾紙不打溼,先下粉,水滾直接注水360g,注完攪拌,2:30開閥。
豆子是7/27烘的秘魯 聖特雷莎莊園 藝伎 日曬 20g,
三維水的官方使用建議是2公升的RO水,配一小包1g的礦,
用官方建議值推算,360g的水,要內含0.18g的礦。
我使用的TANITA秤,只能到小數點第一位,無法秤出0.18g。
因此另外設計一個濃縮液,就是用20g的RO水,加上一小包礦,
做成比官方建議濃100倍的濃縮液,才有辦法秤重。
考慮到後礦時,濃縮液內含的水,是沒有流過咖啡粉的。
所以濃縮液的濃度不能太低,3g水沒有參與萃取,對實驗影響較小。
補充實驗,用測水筆(測量導電性)量測,RO水的TDS為6;前礦水TDS則為136。
同時使用DiFluid一代(測量折射率),量測RO水與前礦水的懸浮粒子,
兩者的TDS都是0.5,確認礦物質本身對折射率幾乎沒影響。
對照組(前礦):
以356.4g的RO水+3.6g濃縮液,調配成前礦水。
(有考慮煮水會揮發,RO水再多加10g)
實驗組(後礦):
以360g的RO水直接沖煮,取得咖啡液為301g,再滴入濃縮液3g。
實驗結果:
對照組(前礦):溫度28.5度時,濃度TDS 1.48,萃取率EXT 23.39。
實驗組(後礦):溫度28.7度時,濃度TDS 1.6,萃取率EXT 24.32。
如同Tim大部落格的文章,其實用折射率量測懸浮粒子濃度,並不是很精準。
將兩杯都放涼到室溫,才進行量測與杯測,量測數字供參考。
但兩者喝起來是有顯著差異,我說的顯著差異,是指大部分人都喝得出來。
不見得可以描述差異在哪邊,但就是會知道這兩杯不一樣。
前礦的body、甜感較強,溫潤,比較偏向高濃度、高萃取的風味。
以360g的RO水直接沖煮,取得咖啡液為301g,再滴入濃縮液3g。
實驗結果:
對照組(前礦):溫度28.5度時,濃度TDS 1.48,萃取率EXT 23.39。
實驗組(後礦):溫度28.7度時,濃度TDS 1.6,萃取率EXT 24.32。
如同Tim大部落格的文章,其實用折射率量測懸浮粒子濃度,並不是很精準。
將兩杯都放涼到室溫,才進行量測與杯測,量測數字供參考。
但兩者喝起來是有顯著差異,我說的顯著差異,是指大部分人都喝得出來。
不見得可以描述差異在哪邊,但就是會知道這兩杯不一樣。
前礦的body、甜感較強,溫潤,比較偏向高濃度、高萃取的風味。
後礦的喝起來偏酸,或是說較明亮,偏向低濃度、低萃取的風味。
附帶一提,後礦的喝起來跟直接用RO水沖煮滿像的,
因為我平常都用RO水沖煮,算是熟悉的味道。
結論,風味表現與量測數值是相反的,還有想不通的地方。
但根據之前做過的實驗,有興趣的朋友再A一下gyboy。
RO水經過BWT鎂濾水壺後,測水筆的TDS雖然是趨近於RO水,
但沖煮後,過BWT水的咖啡萃取率較高。
猜測可能水中的某種X物質,X對咖啡萃取影響比較大,
但對導電性的貢獻比較小。
以上,報告完畢。
8/3補充實驗:
由於國外也有類似的前後礦實驗,實驗結果是前後礦喝起來相同。
群組內有討論到會不會是淺焙、深焙的豆子,在前後礦實驗會有不同結果。
今天早上使用咖啡王二代、185蛋糕濾杯,豆子為肯亞 多門處理廠 水洗 深焙。
8/3實驗結果如下:
前礦:TDS 1.65,EXT 23.43
RO水:TDS 1.76,EXT 24.99
(這杯的份量很少,可能是水份揮發造成濃度較高)
後礦:TDS 1.67,EXT 23.71
三者的風味,其中前礦、後礦喝不出差異。
RO水沖煮完,不加入濃縮液這一杯,風味則略有不同。
目前暫時假設,前後礦,對淺焙豆會有差異,對深焙豆則是微乎其微。
以上,報告完畢。
--
推分享,看到的第一直覺也覺得味道不會一樣
推實驗
想問後礦那組,加濃縮液之前跟加之後,喝起來味道
有不一樣嗎
回bri大,RO水沖煮完,我沒有先試一下,因為怕喝掉咖啡
液會變少,其實是可以先喝一下,因為濃縮液等比例減少就
好了。
推實驗
其實用萃取率就可以解釋這件事了,用ro水裡面沒有礦物質
,所以單以水對於萃取的角度來看,萃取率偏低,所以很難
萃出酸味。
相對的礦泉水,或是一般市面上售的非純水,對於咖啡粉的
萃取液比較高。
如果原po有興趣,用ro v.s. 一般的礦泉水會得出類似的結
論
至於萃取率比較低會有甜跟香氣,但是還沒萃出酸,可以對
比用冷水萃跟用熱水萃的差異
我比較好奇你考慮到水揮發所以RO多加10g是怎麼算的?
好奇你選擇用20g粉注360g水浸泡2:30,水溫這樣至少
94-952:30又比一般沖煮方法更長,然後你還用浸泡,
為何選這個方式當base?
vein大,只是直覺,剛好煮完倒空是360g。
ten大,因為這是我日常的沖煮手法,附帶一提,粉也磨細
, 所以2:30開閥之後,大約5:00漏完。
我下次來試試你的沖法但我怎麼感覺這樣會過萃
後礦表示用RO萃取,會不會飽和度比較低萃取率可以高一
點?
感覺前礦後礦的TDS高低對於風味差異感知應該也會有影響
,多數的沖煮TDS建議還是100以下居多
28
[新手] 菜雞如何辨認過萃或不足進而調整請問一下版大前輩 先撇開使用沖煮手段萃取前段或調整想要萃取的風味這種進階班課題 就以最基本的來說,該怎麼辨識自己沖出一杯的難喝的咖啡是過度萃取還是萃取不足呢 看許多YT網紅教學沖煮方法,最後都會說依照自己泡出來的味道再去調整 但小菜雞如我根本不知道我這杯咖啡試過萃還是不足阿,該怎麼去做下一步的調整27
[其它] James Hoffmann 咖啡因含量分析這集內容蠻有趣的 打破很多刻板印象 資訊量滿滿 很值得花時間看 節錄一些內容如下 Test 1. 手沖 vs 濃縮 咖啡因含量 同樣18g豆子、21%萃取率下 手沖咖啡因平均是濃縮的1.5倍!(170mg vs 110mg)X
Re: [器材] 波爾水/過濾水/統一純水 測試手沖耶加風味我最初進行了一個測試,想研究PH/TDS對於三種不同水的沖煮後口感的影響。 由於原文可能會有誤導之嫌,且後續其他討論更正確,因此我決定刪除原文。 但由於該文仍未被刪,本文與討論仍在。 本補充會無限期保留版上。 現在,讓我從頭說明一下原文中測試三種水的步驟。15
做SOE的表面浮油剛剛用淺中焙的豆子做SOE,結果出現一層浮油 跟crema明顯不太一樣 沖煮數據如下 磨豆機:栗子 X 沖煮器材:Picopresso8
Re: 咖啡水的選擇以下內容為參考此討論串 在HB論壇中有常提到一個叫"rpavlis water" 這是由dr.pavlis提出來的. rpavlis 水背後的理念是它不含任何可能導致腐蝕的物質(不含氯化物、硫酸鹽等),也 不含任何可能導致水垢或類似沉積物的物質(鈣、鎂、二氧化矽等)。並且具有良好的鹼8
[心得] 咖啡萃取原理,四六法延申粕谷哲認為 咖啡的前40%的水,決定了主要風味,後60%只是濃度調整 其中大家都知道萃取方向是由酸、甜、苦去進行 但如果採用四六法則去嘗試把每一注滴下的水分離,分別去品嘗其味道就會發現 在第一注,往往是濃度最濃的,也是會溶出一定程度的酸與甜味 但酸味最重的,往往可能是第二或第三注。7
Re: [其它] 水質對手沖咖啡之影響咖啡沖煮水質常常是最被忽略的參數 從很多人在問沖煮參數時完全沒提用什麼水可以看得出來 隨著資訊的更新,越來越多人知道鈣鎂離子在咖啡沖煮扮演的重要角色 不過還有一個比較多人忽略的要素就是,水的鹼度(碳酸氫鹽濃度,調節酸鹼值的要素)6
[其它] 文章分享:如何精確地測量TDS咖啡板的板友們大家好 小弟我目前在台大咖啡社擔任幹部 先前有在板上宣傳過自己的部落格 這次我撰寫了一篇有關測量TDS的長文 以下是文章引言及我的IG連結4
[單品] Rao spin 萃取問題自從看了板上 Re:奇妙的猿田彥咖啡師手沖方法 一系列文章後 認識Rao spin 萃取 打破以往對咖啡萃取認知- Icta大的文章總是發人深省 又之前沖冰咖啡時 冰塊用純水的和有礦物質的口感就是不同 於是就做了一個實驗 實驗的目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