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評價

Re: [問卦] 堅守綠能?投資SMR?台灣人要天人交戰嗎

看板Gossiping標題Re: [問卦] 堅守綠能?投資SMR?台灣人要天人交戰嗎作者
Nagasumi
(躲男)
時間推噓 推:1 噓:1 →:1

※ 引述 《a2003621 (YMCA)》 之銘言:
:  
: 近幾年綠能帶給台灣的效應非常低
: 堅守綠能真的是條可走的路嗎?
:  
: 連我們的敵人韓國都在投資核能
: 走英美法俄的路
: 設計蓋廠之類的
: 其實國際地位提升也是一種選擇嗎?
:  
: 要投入SMR需要很長的時間
: 但比傳統大核電安全是不爭的事實
:  
: 台灣要發展企業就要先供電穩定
:  
: 如果我們搶先一步
: 不就搶先別國取得先進技術?
:  

各種國家之間隨著各國的能源發展
有分幾個類型

1.已開發國家,為了減碳進行能源改革,其中大多是推行綠能的國家會進行節能政策

2.開發中或已開發國家,因為產業主體為高耗能工業,所以必須需要核、煤等大量基載的國家,如韓國

3.開發中國家,因為要開發需要便宜的電,依然在使用便宜煤電的國家。

台灣的問題
就是自以為能維持在2的情況下
光鋪綠能便能走到1的境界

https://i.imgur.com/XzwQjpv.jpg


因為不會有人奢望現在的綠能
能處理高耗能造成的尖載
所以所有發展綠能的國家
全部都有投入節能政策
唯獨台灣是例外

韓國同樣要使用高耗能工業
所以依然使用核能,沒想過放手
德國等國家則是為了大幅度用綠能
努力壓低用電量

台灣則是想著跟韓國一樣的用電方式
卻又妄想讓自己的供電像德國一樣
所以必須營造比一般國家還高比例的天然氣的架構
才能應付這種情況
這也導致減碳目標卡死
因為高用電量使得天然氣沒辦法減少
煤也沒有辦法大幅減少
天然氣被視作綠能也是有條件的
如此高量的天然氣是不可能滿足綠能條件的

所以台灣現在在尖載上總是矛盾
說著自己不缺電
卻又說沒有燃氣機組會缺電
需量競價的原因也是為了降低尖載
依然不承認用電的成本漸漸變高
光是不承認缺電這點
就已經是跟綠能的精神背道而馳
減碳也不知道減到哪去
根本看不出有淨零的可能

這種情況下想減碳
唯有減少用電量一途
所以總得有一天
台灣必須執行節電減碳的政策手段
但我們的政府並沒有打算承認這點
以至於發展到現在已經與政府所提的目標
漸漸開始有了落差

比方說,太陽能沒辦法供給夜間尖載
但卻又必須為電廠退場不停的鋪
以至於夜間供電必須得靠其他發電方式
不然就是相當程度的蓄電
如果捨棄核能這個基載
台灣需要的蓄電量就會被拉得非常高
每個發展綠能的國家都致力控制需量
以降低尖載需求
但台灣因為選票考量
不要說控制了
連最基本的電價隨成本調漲都不想要
把國營事業的本都給賠到虛空

從以上得知
該不該用核能
與該不該用綠能
考量是完全不同的
我們因為高耗能工業
所以有必要使用穩定且大量的基載
但綠能卻是反過來
是我們必須改變自己的用電方式
以適應綠能
台灣持續走前者的老路
從沒想過去適應綠能
這才是問題
核能綠能是為了減煤油而生
台灣居然讓這兩者互打
而且還說要淨零排碳
實屬矛盾且詭異之舉


--

※ PTT 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42.79.245.56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Gossiping/E.bBflW0xiFaA8

※ 編輯: Nagasumi (42.79.245.56 臺灣), 05/04/2023 15:09:48

observer0117 05/04 15:56

cystal 05/04 16:46舔共仔 科黏哪 台灣不缺電

eemail 05/04 19:26所以綠能就是工業要求的 那你給不給?

現在那是為了憑證而已 如果工業絕大部分必須使用綠能 那台積電現在就該停工 等到綠能發展到超過至少4成 才有再動的可能 何況我強調的不只是這個 重點是你看發展綠電的國家 他們的人均用電量是往上升還往下降? 重點不是開發綠電是對的還是錯的 而是你到底有沒有為綠電的政策 認真做用量管制 如果你還是打算用原本的用電方式 那綠能可能連增加的用電量都追不上 遑論尖載增加給予的負擔了 像是太陽能無法直接幫助夜間尖載的需求 這代表你還得為夜間尖載 或者是為了讓太陽能能儲存 設額外的電廠 如果要做額外的電廠了 那你還鋪太陽能做啥? 全都交給那座額外的電廠不就好了 台灣的天然氣比例必須高於五成 就是為了這個 你認為這樣的綠能意義在哪裏?

※ 編輯: Nagasumi (42.79.199.88 臺灣), 05/05/2023 10:00:58

※ 編輯: Nagasumi (42.79.199.88 臺灣), 05/05/2023 10:04:34

※ 編輯: Nagasumi (42.79.199.88 臺灣), 05/05/2023 10:0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