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評價

[轉錄] [社會觀測#17] 喜歡控制物價的人

看板HatePolitics標題[轉錄] [社會觀測#17] 喜歡控制物價的人作者
vikk33
(vikk33)
時間推噓 推:1 噓:1 →:9

※ 來源為FB/推特,則文章標題須為來源名稱。(ex:人名、粉絲團名…etc ) ※

1.轉錄網址︰
※ 請附上有效原文連結或短網址 ※
https://pse.is/528jcj
2.轉錄來源︰
※ 推特/FB 須為 FB人物名稱、FB粉絲團名稱 ※
※ 轉錄社論請附上完整標題 ※
Cheng Lap's Patreon 你在這裡郵箱留言我會看到

[社會觀測#17] 喜歡控制物價的人

3.轉錄內容︰
※ 請完整轉載原文 請勿修改內文與刪減 ※

最近有一個爭議是這樣的,有人提出要搞「居住正義」(雖然我一直搞不懂的是為何香港的居住正義是指租金低廉,而臺灣的居住正義是指買好的房子),而那人擁有物業,然後就有質疑者提出,既然你有多於自住的物業,你把你的物業打折賣,不就實行了居住正義嗎?當事人並沒有認同,不過我看真的做的話,其實當事人也不會有太多損失。

因為如果你真的這樣做的話,比方說,就就認真的把那物業三折轉讓好了。

那麼就會湧入大量的買家,因為他比市價便宜太多,光是套利就可以賺錢, 但物業就只有那一個或者幾個,終究賣家還是有權選擇賣給誰。那麼,賣家其實可以指定自己想要的收益人或者是親信的。說這不公平?那用拍賣,競標的方式又如何呢?如果真的這樣做,大家在競價之下,最終還會把價格不斷抬上去,不會低於市價太多。

用任何公平的方式決定賣家的話,最後真的能買下來的人,自然就是條件較好的人,如果手上就有大量現金可以即時付清的人,自然是較好的買家,也就是說客觀來說就算你打折賣,最終有利的還是手頭上最充裕的人。

而房市也是一樣,如果政府有做些甚麼令房價變便宜,也是無法逆反市場邏輯的,有充裕資金的人就會先買下來囤積。在這個供求關係中,房地產是供應,需求卻不是住房,而是想要投資房地產的資金。

這個提議在我眼中,是一個經濟實驗,如果真的做了,大家就會明白房價掉不下來的真正原因:那就是臺灣錢淹腳目,到處都是能融資出上億現金的人,他們會持續積極的買下所有物有所值的房子。房地產供應就像一個穿了洞的袋子,你怎樣裝,他都是裝不滿的。

事實上有興趣打房的,諷刺地也是想要靠投資房地產致富的資金,他們跟反對打房的人的分別,就只是他現在還未買/買夠,當想要打房的人其實還是想要房子漲的。換句話說,打房的正反雙方都會促進房價,他們的爭議只是誰目前擁有多少。

以上的並不是甚麼深奧的道理,在基本因素不變之下,政府任何打房的政策如果生效,也只是片刻的事情,那就是給這些有錢人 buy the dip 也就是入貨的時機而已,畢竟他任何時刻就有錢,而政府打房成功至市場消耗完效果那一瞬間,你未必有錢。

當然這也不僅是房子,在臺灣這麼多年,要吵的議題,我還看過油電雙漲,我要買房子了但雞蛋貴了五元我吃不起,便當多少元又大逆不道,連鬍鬚張都不可以漲價。每一次都有一群知識份子或者政客出來說,總之這東西就應該這價錢,而每次都有人反論,價格應該是市場決定啊?我在想,與其說想要打房,不如說在臺灣不論世代,都喜歡政府控制物價,房子只是其中一種。

你可能以為我是針對某些政客,不,絕不是,我說的是整個臺灣,只有那些在野黨的傢伙或者鄉民這樣說嗎?臺灣的政府就用了很多政策,賠本賣油發電控制島內的能源價格,當自傲於臺積電的成就時,我們不能忘記他消耗了 188.9 億度的電,據說去到 2025 年光一個臺積電消耗的電力就是臺灣用電的 12%。臺積電賺不賺錢,或者是否能穩定賺錢,跟臺灣的電費是否穩定很有關係。

所以,臺灣就是個上下熱衷於政府管制價格的地方,那是現在進行式。

不要誤會我覺得管制價格,或者干涉市場就是錯的,說白的臺灣就是有臺積電,香港就是沒有,我不會說任何政府管制價格的行為都是錯的。只能說政府管制價格這件事就像猜拳出剪刀一樣,遇到布就是對的,遇到石頭就是錯的。但不分青紅皂白,將所有雞毛蒜皮的事情(例如雞蛋)的結論都推向「政府應該控制價格」,這卻是很明顯的偏好。政府要管能源,食水,並不過份,但覺得政府是應該跑去管遊戲王卡牌以及港式蛋撻的價格的人多的是。

當然這也不是只有臺灣,在武漢肺炎的時代,香港口罩短缺,導致價格暴漲,也一樣有知識份子立即跳出來大叫「政府應規定口罩的利潤不應高於成本價的 5%」這種說法。我也曾經跟一個香港有名的左翼議員,跟他談論過一個問題,如果控制價格,無利可圖,那這些企業就會經營不下去。那他的結論也很決絕的,那就是那個企業應該關門。

當然在香港這種地方,理他們的人就比較少。

這是否因為受近代的社會主義思想影響呢?其實這是從古代一脈相承的,自古以來,中國的知識份子,或者「書生」,以及由他們運作的官府,都有一種想要政府控制價格的執著。

特別是中國歷史與世界歷史最大差異點,在於他長期都有強力的大型政府,比起西方的政府,中原王朝的確有更大的能力去強行扭曲市場。相比之下,西方政府是否沒有試過控制價格?絕對有,但是他們很快就失敗了,新大陸與印第安人的貿易,就曾想過要用各種發牌制度管制,可是政府力量弱,不久就被市場打敗。西方文明是多次被市場打敗後,才知道市場就如大自然的力量一樣是不可戰勝的。可是東方文明的政府以及底下的官僚體制卻異常強頑。

如果你翻看得多古代的文獻,你總會發現一種東西,就是官方價格。那些流傳下來的文獻中,你會發覺他們總想要規定每一件東西的價格,一斤豬肉應該多少銀多少錢,一匹布應該多少銀多少錢,一支蠟燭,一斤米,一斤豆,都有一個官方認可的價錢。

為何會有這種喜好?那多少是因為由讀書產生的精英階層,也就是士大夫,他們在市場上往往是買方,而不是賣方。你是農民,你是商人,你要靠賣東西去盈利,而士大夫或者讀書人,當他們的錢不是來自生產售賣,而是來自各種利權,俸祿,租稅時,他就多數是消費者方。

這導致他們對於經濟的觀點,總是傾斜向消費者的觀點,那就是甚麼都要便宜,房子要便宜,蛋要便宜,便當要便宜,鬍鬚張要便宜,薪水要高。因為他們的經濟能力取決於權力,而消費能力卻取決於物價,若果是不貪污的清官,他們的收入更會封頂。

因此產生了一種非常買方及消費者導向的經濟觀,特別是世界盛平越久,公職人員有近親繁殖的傾向,就越產生世代多是公職人員的家族,這些三四代人的生計都跟市場無關的人,他們對經濟與錢的看法,就會嚴重傾斜向有利消費者也就是買方(畢竟你自己,你父親,你祖父都是這樣說)。而力主控制價格,干涉市場。

但最大的問題,在於因為長年收入與市場沒直接關係,而無法理解市場的運作,更不認同市場的力量大於人為的力量。相信政府可以控制一切,特別是物價,而且政府也應該去控制物價。

也因為相信政府應該及能控制物價,所以才會有一堆人不斷推動政府去做這個行為。結果臺灣反對政府的人,往往並不是想要政府別管太多,反而是想政府的權力再伸張一點,管多一點,使政府變得更大控制更廣。大家追求是更無微不至的照顧,青少年的叛逆在西方可能是脫離父母控制找尋自由,在東方是覺得母親應該每天早上能幫他準備早餐。

有趣的是,儒家的孟子,荀子,其實都是反對干涉市場的。反而力主干涉市場的,是商君書,是否商鞅作的不重要,控制價格本質上就很法家思想。所以說在經濟上,重視控制的法家才是主流思想,而這也影響了臺灣。就算我們不知道不認可自己是法家,但當不自覺的輕易得出「政府控制價格」這答案時,法家思想其實早就深植於我們的文化中。

4.附註、心得、想法︰
※ 40字心得、備註 ※
清朝太平天國時期
有一位戶部右侍郎兼管錢法堂事務王茂蔭
上疏「官能定錢之值,而不能限物之值」慘遭咸豐「嚴行申飭」
這段事情被俄國外交官紀錄回報本國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引用了他的奏摺
所以一堆自認左派的人靠北物價之前
資本論先看熟吧
※ 「Live」、「新聞」、「轉錄」、「舊聞」及 轉錄他方內容之文章
每日發文數總上限為3篇,自刪與板主刪除,同樣計入額度 ※

--

※ PTT 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3.200.122.19 (臺灣)
PTT 網址

a000000000 07/03 16:57尼怎摸會叫人去讀資本論

a000000000 07/03 16:57而且柯糞根本不是左派主義者

a000000000 07/03 16:58資本論主體4給共產思想鋪路而已

greedypeople 07/03 17:04其實我覺得這篇些的蠻有道理的

chiangdapang 07/03 18:17明朝初年的祖宗大法-小農經濟核心-

chiangdapang 07/03 18:17就是搞到後來玩不下去

chiangdapang 07/03 18:21朱元璋還弄了一套以內陸運河和陸上

chiangdapang 07/03 18:21交通為基礎的內循環商業系統,結果

chiangdapang 07/03 18:21搞到南宋以來都靠國際貿易過活的東

chiangdapang 07/03 18:22南沿海百姓活不下去,整個海上倭寇

chiangdapang 07/03 18:22四起(倭寇者其實9成是沿海當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