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新聞] 「華陽」垂發系統+海弓三通過測評 這原因
我自己猜想巡防艦案的起承轉合應該是以下幾個階段:
1. 海軍一開始如意算盤是傳說中的4530噸艦,那就是可跟現役的巡防艦一換一,
不影響艦隊編制而戰力提升
海軍:「我要區域防空巡防艦,4530噸上限」
中科院:「我用弓三雷達延伸的PESA雷達做做看」
2. 中科院發覺按海軍的要求,他的PESA戰系整套不可能配合4530噸的上限
中科院:「以我們的科技,系統重量減不到4530噸艦體,請准許放大噸位限制」
海軍:「不~放大噸位那我們就做不到跟現役艦一換一」
3. 中科院之後都沒能達到4530噸限制以內,海軍可能參考了海外其他軍艦的例子願意放大
海軍:「好,我接受放大噸位,但既然不能一換一,那每艘新艦應該要用最尖端的科技以補償數量減少,請換成國際同級AESA」
中科院:「蛤?一直都是說要PESA,我們沒有點AESA科技樹」
海軍:「那你快點生出來」
中科院:「那要多幾年時間,你要準時開建的話只能用PESA」
海軍:「我不能接受6500噸大艦的戰力只有PESA水平」
4. 最後不知道是雙方達成共識還是有國安高層介入,讓雙方都保住自己的目標
海軍拿到AESA,中科院拿到放大噸位6500噸,代價是整個時程推後N年至2025或之後
當然現役艦隊的缺不會因此消失,替代方案就是新輕巡,也就是原規劃全軍巡防4530噸變成輕巡+6500噸的兩級制
新輕巡應該是很晚期政治介入後才決定的東西,也因此時程很趕,最快的方法就是直接買LM戰系跟G&G艦體的現成設計
能摸摸外國貨固然是好,但最主要原因應該是不用再研發DEBUG,馬上就能開建
中科院現在的主要角色就是回去搞好它的國造AESA (它在最近強弓專案是有些這方面的成積)
新輕巡案中它只有提供海劍二-華陽VLS的輔助角色,也不求再花資源和時間讓新輕巡能打弓三
畢竟之後的6500噸才是主力,新輕巡首兩艦最重要是準時成軍
--
海軍應該沒有准許放寬噸位,畢竟震海本來的計畫
是要和多功能人員運輸艦、海巡4000噸艦共用船體
所以最可能的情況是船體是最早(2016~18)設計好的
但自2012開始的海用PESA/戰系/海弓當時還在研發中
而最終在2020左右驗證時,海軍只說戰測全部通過
但是還有少部分需要精進,然後就不了了之爛尾
後來外流震海從32管田字VLS改成24管品字的配置來看
顯然艦上有其他的裝備佔用了噸位,只能刪VLS折衷
海軍一直沒說到底是哪個裝備太重/體積太大
甚至還在立院說絕對不是雷達佔用過多空間
(因為詢答太莫名其妙 害我後來不相信立院質詢內容惹
)
最終海軍大概意識到這樣折騰下去不會有結果
尤其是AESA的設計是震海爛尾(2021)時海軍才提出的
大概怕這個案子被砍掉,才想出鬼轉輕巡2艘的方法
在震海轉生輕巡的前一年立院預算審議時
是首次兩黨立委提出要更改噸位(但各委員莫衷一是)
所以海軍大概也認知到不能繼續跟中科院凹下去了
對了 最後據說最早設計好的多功能人員運輸艦也消失
海巡的4000噸級船體也等不及,改用芬坎蒂尼的VARD 7
2.就錯了..
海軍沒說要放大噸位
梅復興幾年前就把故事都講過了,
總之不要一直糾結在震海案,
那個跟輕巡防艦是兩件事,
主導的也不是海軍。
另外2016年12項造艦計劃就有主戰艦跟飛彈巡防艦,
海軍一開始就有兩案只是前者一直沒進展。
震海由32管VLS改成24管的原因,猜測可能是艦艏聲納
由中頻改為低頻,所以導致艦體空間和噸位餘裕減少到
必須刪減VLS的程度,這大概也讓海軍體會到一級作戰
艦必須要調整噸位,否則持續作戰能力會變差。
震海案的問題在於,在沒有技術儲備就先開案了。
然後邊做邊改而海軍又三心兩意,
到後面計劃能成功才有鬼。
但在事事只能靠中科院的時空下,
海軍也沒太多選擇。
中科院也不是萬能而且很多產品也不是最先進的,
震海案算是台灣軍購困境的縮影。
可以對比的是韓國,
韓國可以引進國外技術來彌補自身不足,
台灣就算到現在,技術引進還是有很大的困難,
只是對比2026是好很多了。
打錯,是2016
所以你看12項造艦計劃裏,
比較沒什麼技術問題的都有順利執行。
震海案海軍是出了大包,
但也該就事論事而不是全叫海軍背鍋。
或只是海軍就是爛這樣簡化問題。
那就以監察院報告為準阿
我完全認同監察院糾正海軍。
只是要說明失敗的背景因素,
事情本就不是黑白二分那麼兩極。
好比說,我們不會把隆美爾在北非戰役的失敗全算到
他一個人或德國陸軍頭上。
接下來還有主戰艦計劃,
若不去了解震海案失敗的原因並尋求改進,
那我們也會面臨下一次的失敗。
海軍會改?小神盾案就失敗一次了
我記得MDC上說,依2017年公開資料看,新一代主戰艦
(取代基隆級)的排水量在8000噸
其實在小神盾和和震海案中間,還有一個2005年的迅隼
案,同樣是中科院科研案被現況結案,也同樣是軍方亂
搞,最後國防部又同樣被監察院糾正,和震海案如初一
轍。
沒,這次新聞有說PESA是能達到要求只是海軍開始不
認帳改喊要AESA
噸位達不到是AESA之後的事,這事連洛馬自己都完成
不了
4530一直不是問題,問題是做出來之後海軍又反覆增
加新的需求
噸位方面中科院在立院的回覆都是沒有放不下的問題
,海軍打槍的原因從立院到監察院的報告都是要AESA
、迅聯缺反潛電戰整合(這三項都是海軍一開始規格
就沒開的)
也就是因為這樣才會被監察院抓去彈劾,因為開的規
格明明就寫ESA固定陣,等後來又改成AESA莫名其妙
不瞭解震海失敗? 震海失敗就是看你海軍在那惡搞啊
。輕巡拿到外國商源,所以快速開造+不用科科院的東
西 這當然可以說的過去,完全沒有問題。但輕巡是二
級艦,不是一級艦,科科院的立場是來做備援,沒有外
國商源時,就該用的東西。請問現在一級艦預備的外
國商源、戰系、反潛系統、聲納、雷達拿到了嗎?沒
有的情況為何寧可擺爛,不用現在手上有的東西?而且
還故意不把相關功能放入研發案內?這還不算惡搞?
寧可繼續諾克斯跟成功級繼續?
海軍未來如能以震海跟主戰艦合併為7000噸級飛彈巡防
艦,佐以4000噸級輕型巡防艦,形成類似法國海軍一等
/二等巡防艦的配置,其實仍算是合理規劃,且由於輕
巡以2換1汰除濟陽,水面艦總數不至縮水,且戰鬥艦總
噸位將顯著提升,後勤也得以因艦種精簡與國產化而舒
減壓力
MDC 關於震海計劃 所寫 “依照台灣軍方的武器裝備
獲得建案作業規定,海軍作為需求單位,「新一代飛
彈巡防艦」戰系的「整體獲得規劃書」由中科院負責
撰寫,而海軍提供規劃書所需的相關資料;而最初中
科院完成的戰係整體獲得規劃書記載是使用被動式相
位陣列雷達。然而後來海軍可能直接變更作戰需求,
把主動相位陣列雷達列為作戰需求的必要項目,導致
原本的「整體獲得規劃書」的規格被推翻,必須重新
撰寫。” 震海整規書由海軍提需求 中科院負責撰寫
說規格亂搞是某單一方完全的責任 是不是把專案管理
看得太簡單
MDC比監察院還權威?
MDC說的是專案在走的程序 不是評斷是非
是非是你我了解程序之後 自己心裡所產生的尺規
為了掩蓋海軍的把戲與拉科科院下水,當然是盡力找
其他來掩飾,監察院的報告當然要努力避重就輕
這時就會變成MDC 是權威了
笑死,你叫廠商幫你開規格,最後連PESA還是AESA的差
異都不管直接照單全收,有問題請問是誰的責任?
退一萬步來說,不管當初規格是誰定的,以一般標案
來看,就算是中科院寫規格海軍審,只要海軍把招標
文書公告的當下,那就是視為海軍發出去的,哪有公告
規格後又在未經得標廠商同意下修改內容的…
小心待會就會變成科科院寫 就是科科院不對,這個風
向已經帶過了
而且妙的是需要的功能未在研發案內,海軍還可以放
行多年?這更有意思
lookinto講的好像中科院寫規劃書內容海軍完全不知
內容一樣
規格書 本就是買賣雙方的事 用以訂下雙方都知道也
接受的規格 可以怪海軍的需求前後不一致 但是規格
書撰寫方的中科院 既然已知道對方更改需求 重新撰
寫 而沒提出異議 就完全沒責任?
監察院調查報告說規格是海軍定的
所以 我們去承包生意 完全不管對方開的規格合不合
理 也不考量自己有沒有能力 就是都說好好好 埋頭接
單嗎?
提出上述主要是要說 規格制定 更改 撰寫整規書的中
科院都參與其中
提個醒,當初開案的是海軍,中科院負責撰寫計劃,
海軍看完之後拿去標案提預算,大概流程是這樣,那
回頭來看,你覺得可能海軍在不知道規格的情況下准
許中科院拿預算開造嗎?
MDC也寫的很明確,「海軍直接變更作戰需求」,所以
中科院當初規劃的版本完全照變更前是誰的問題
MDC寫的那麼清楚還要解讀成是中科院的問題嗎,那我
是不是能跟海軍一樣隨自己高興改開案規格無視實際
執行難度?
2008年 迅聯專案開始研發 經過十年的研發 因我們科
技能力所致 被動式雷達ㄧ直延遲 未能完成 在2018年
的時候 海軍是應該要繼續等待未知何時能成的被動式
雷達 還是反正都要花時間研發了 直接更改規格 以期
追上未來的競爭力? 以海軍單方面的說法 考量到未
來的競爭力 這不難理解 主動式雷達可同時分區執行
多個照射 與搜索 被動式雷達一次只能有一個訊號發
射 只能單一照射或搜索 效率較差 而被動式SPY-1雷
達 在美系盾艦是搭配3~4套AN/SPG-62射控雷達在運
作 震海的迅聯雷達有沒有相當的照射雷達配套? 在2
004年 澳洲即已完成開發主動式AESA CEAFAR雷達 且
在其3000多噸的紐澳軍團級艦 改搭載多面此主動式AE
SA雷達 更遑論到後來2018年 當迅聯還在延遲時 而
世界上更多AESA雷達艦出現 在這時候 海軍是該繼續
堅守迅聯 還是更改規格 以求追上未來的競爭力? 我
想 大家對於這點一定也是可以有各自的想法 更遑論
海軍與中科院兩者之間了
是也沒錯啦,但是共軍犯台可是火燒屁股
在2018年時 還沒有火燒屁股的2027年武統論 倒是對
岸持續下水餃 兩案艦艇質量差一直在拉大 那海軍是
要繼續等待原迅聯規格 未知何時能完成的被動式雷達
然後即使開發完成後 又仍然落後的被動式雷達 還是
狠下心來更改規格 試著彎道超車?
時間是最寶貴且無法再生的資源。另一方面來說,很多
科技與應用,沒有長時間開發跟操作經驗累積,短期
內也很難取得滿意成果。
海軍被詬病的問題不是AESA/PESA差別而已,因為其他
綜合需求疊加上去造成空集合。例如要求300公里探測
距離跟海弓三上艦,還要求噸位、經費與時間限制。
本國各項大型國造裝備與重要技術,大都是“十年磨一
劍”的開發進展,要在2018起算的3-5年內跳級開發出
滿足需求的艦用AESA,很明顯過度高估本國軍工實力。
1. 若海軍高估本國軍工實力 那海軍是有什麼底氣來
高估? 我一直說專案管理是買賣雙方的責任 海軍敢
單方面有底氣嗎 從整規書是由雙方一起完成 專案進
度由雙方監督 品管也應該是由雙方把關 不太可能海
軍單方面說改規格 完全不顧中科院的能力或反應 那
中科院有沒有對海軍改規格踩煞車 或是默許接受了
讓海軍有以為可行? 這細節過程我們外人不知道 只
是從正常的專案管理來看 這改規格 買賣雙方都有一
定的責任防守區失守
2. 中科院已澄清過噸位不是問題 中科院不也堅持其
迅聯被動雷達已達標 那反過來說 若中科院說已達標
不就是幫海軍證明了 噸位 多面陣 300公里性能的規
格是可行的嗎 那版友這麼多年批評海軍亂開規格 不
是冤枉地為罵而罵嗎 再者 從2000多噸的以色列薩爾
六型 3000多噸的澳洲紐澳軍團級 澳洲新輕巡等軍艦
均配備多面主動陣 垂發 反艦ASM 更可證明 海軍開的
震海噸位 雷達規格是可行的 只是我們自己的科技能
力還做不到
海軍常年以來都有眼高手低和內部路線分歧變更的問題
。
再來,即使中科院PESA過關,不代表能順利轉換AESA,
並在短時間內製造出來且達標。舉例來說,長白雷達是
1980年代引進的技術,但要能縮小機動化,還是等到20
10年代弓三才成功問世,開發案中途也差點現況結案
夭折。但技術基底不都是PESA,怎麼沒辦法3-5年內完
成?
假設堅持不降規格,要求跟長白一樣的性能,那麼弓三
一樣會GG
所以 重點是我們的科技樹只長到這 即使海軍2018 昂
不改規格 甚至是後來降規接受2021年的迅聯 那依202
1年現況造震海 會造成什麼樣的震海? 性能細節只有
海軍 中科院知道 但是 很明顯的是 海軍一定是很不
滿意
眼高手低 又外購不到 空轉
像沱江那樣先造下去,之後再改
對了 SPY-7比SPY-1D更重
所以lookinto你的意思是擅改正在跑的案子的規格叫
做專案管理,然後施作方要一起承擔專案管理的責任
是嗎?另外提醒一下PESA重量2018 2020之際早就能達
標還能搭配弓三(這篇新聞說的),是海軍自己不買
單要AESA才過重
這規格美國人自己SPY-7 SPY-6也仍然達不到,你覺得
是什麼「正常的專案管理」下可以要求中科院完成連
雷神跟洛馬兩間公司自己都達不到的規格的?
然後你那個第二點要不要我提醒你,照原開案的規格
甚至2020就能開造原型艦,海軍不用等到2021被檢討
2022/2023被彈劾
至於你提海軍肯定很不滿意,那有考慮過現在跑得輕
巡案子能讓人滿意嗎?1座8聯裝VLS欸,當年規劃的是
3-4座8聯裝華陽欸,那我反問一下搞成這樣這樣海軍
滿意了嗎?
你應該要先以現有裝備兜出原型艦,而不是還在跳針
落後,結果繼續用落後30年的東西。一直講外國貨如
何如何,卻無視本國根本無法獲得的現實
海軍不滿意 源自於自以為是,已經火燒屁股在前,還
在嫌東西不夠好
繼續造下去的結果,變是有原型艦可以開始功能測試
跟修改,不會到現在還什麼都沒有 繼續諾克斯繼續作
戰
今天賭爛海軍根本搞不清楚自己要什麼,只會在那雞蛋
挑骨頭,自己船艦要什麼東西都不知道。還敢漏開功
能接著跳腳不成熟,撇清一切責任的態度最為可惡
然後還要護航雙方都有責任,始終不願意面對現實,人
家監察院說的很清楚了“海軍雖然自認2017年已向中
科院提出AESA雷達需求規格,但調查發現規格內容
與迅聯PESA雷達相同,無法判定為AESA雷達;此外海軍
屢次表示迅聯戰系功性能不完整或不成熟,然而經過
監院調查,相關功能本來就未納迅聯案研製範疇,顯
見海軍作為規格提列者及需求方,技術備便評估不確
實”
不要說AESA PESA差異問題,連flak自己都搞錯以為ty
p997是ESA,搞到最後其實type997既不是AESA也不是P
ESA
1. PESA或AESA的選擇不是看重量 震海雷達沒有過重
不過重的問題 4530不是限制 中科院院長在立院都澄
清過了
2. 2018年震海雷達改規格 2021年震海結案 都還沒有
發生上面所謂火燒屁股的急迫 2022年夏 裴洛西訪台
後 才引爆建造輕巡來應對大量灰色衝突的需求 但不
要將震海與輕巡混在一起討論 說震海要求一堆 輕巡
就什麼都不要求 說震海要四面主動陣 到輕巡單面旋
轉的997就可以 震海要3~4組垂發 輕巡1組垂發就可
以 這根本兩碼子的事 輕巡與震海是不同角色 不同任
務 所以不同的要求 輕巡不是要取代震海 你買汽車要
有空調 買代步機車也要求有空調嗎?
3. 我一直強調的是 震海是海軍與中科院雙方的責任
不能單方面說海軍惡搞 即使是雷達改規格 海軍可以
不考量中科院的能力與反應 在不知會中科院下 就單
方面喊價亂改嗎 如果真的是這樣 那海軍怎麼不乾脆
喊 造出SPY-7等級的雷達 標六等級的海弓三 伯克戰
力等級的震海 這樣不是更令人期待? 雙方在專案上
都有自己的角色與責任 如果以簡單海軍惡搞就定調
那怎麼沒追究 原本震海計劃2018年要開造原型艦 為
什麼中科院在2018年造不出雷達 垂發 海弓三 延遲了
震海的進度 以致於有後續更改規格考量 因為是技術
不到位 我們不忍苛責 但也不要單方面說是海軍惡搞
lookinto,今天這篇新聞下就是說了,PESA沒有重量
問題,AESA才有的嗄
你不能在這篇新聞底下就客觀已知事實去強行推測AES
A沒有過重的問題
然後海軍真正的問題是只寫了ESA的需求最後做出來卻
喊著要AESA
這點才是監察院真正彈劾的部份
2021年震海「被結案」時怎麼會沒有火燒屁股的急迫
性?濟陽級都用多久了多一年等於多折騰一年
今天擺明就是科科院已經兜出來給你了,結果你海軍
不要,但又想不出其他方法來明著面不要
只好用這種方式,來強行咔掉震海。不然照程序,輕
巡這麼會下水? 這麼快原型艦開造? 奇怪了
接著又要反駁功能不成熟,沒有xx 功能,啊你又沒規
範在研發案內,當然不會有,結果海軍就像小孩在那
我不要我不要的耍賴
這樣還要算科科院的問題,科科院真的很可憐
@ej 請你要好好看你貼的新聞 該新聞是說 海軍嫌中
科院的PESA過重 不是說AESA過重 你看錯且誤解內容
了 而且該篇新聞內容並不正確 還是一直繞在中科院
雷達過重不過重 中科院院長都說過PESA沒過重 造得
出來 那比PESA輕的AESA就更不會有過重的問題
@TRESS 濟陽級待替換又不是一朝才發生的事 是這麼
多年來一直有的需求 不能因為濟陽級待換 你就不管
迅聯研發成果適不適合造艦 如果你要責怪2021年震海
被結案 那你是不是也該追究 原訂於2018年就該造震
海原型艦 但因沒研製好 故延遲 你不管迅聯研發成果
適不適合造艦 你就是要究責 那你該先追2018年為什
麼沒能建造震海原型艦
不要簡單說海軍亂搞就來結論震海計劃
讓人難以理解的是像迅聯這種科研案的作戰測評,需求
單位海軍對於測評項目和測評結果的認定具有合法而且
絕對的主導權,正常作法應該就是開出像是同時接戰彈
道飛彈和低空掠海目標這種高難度科目讓中科院知難而
退,但海軍選擇的是不合法但是中科院絕對無法達成的
AESA要求,可以看的出來海軍希望這個案子能萬無一失
的死掉。
@asmp 假設你說的前提(海軍希望這案子萬無一失地
死掉)是真的話 那海軍以AESA規格來阻擋 倒是比較
不保險 中科院正在開發海鷹眼 如果不小心買到turn
key研發成功 那你說的海軍的心機不就失策了 倒是以
測評難度來阻擋 應該比較容易達到目的 譬如 最大接
戰數>24 這個巨大成本 跟難度 很難達成 因為至少要
三組垂發 要海弓三成熟 要這麼多海弓三 靶機靶彈升
空 要空域 … 所以 我認為 改雷達規格 單純是研發
時間未知 把規格提高 追上未來的競爭力
阿中科院院長說PESA不會過重,今天在改計劃變AESA
之後嫌過重的還會是PESA嗎?所以我才說在客觀事實
下你不能直接推測AESA沒過重
而且新聞有說2018之際海弓三早就準備好也搭配華陽
了,所以當時的情況下照原案是八成能通過測評並順
利量產的,量產的版本還正是你要的接戰數>24的三組
垂發
中科院院長多年前在立院澄清過 迅聯PESA雷達沒有過
重 比PESA輕的AESA自然更不會過重 媒體帶風向報導4
530噸位不合理這麼多年 讀者要能夠獨自判斷比較好
況且真實世界上也有許多軍艦實例 已證明 兩千多噸
的薩爾六型 三千多噸的澳洲紐澳軍團級 澳洲新輕巡
都配備多面AESA 垂發 反艦ASM 證明震海4530 多面陣
規格是可行的
這甚至不用去看要不要改海鷹眼或是turnkey之類的問
題欸
是「你通過測評原型艦馬上就能開造
」的地步欸
甚至進度上會比海鯤還快,因為現成的系
統全部都有,阿真的少反潛那就再透過商
售進反潛系統啊
至於薩爾六跟紐澳軍團級巡防艦兩個基因都是德國來
的,如果台灣能拿到德國船哪還這麼累?
2018年 2021年測評結果到底如何 我們外人不可得知
只能知道 海軍不買單 我個人猜測的是 2018年時 海
弓三 華陽都不成熟 連mk-41都遲到中 應該是難測到
迅聯接戰數 2021年呢 海弓三 華陽在2023年才過測評
2021年 迅聯應該也還沒測試完整
不成熟這篇就不會提中科院有多嘔了
他說那時候全部都準備好了喔
放下我們不可得知的測試細節 我們跳出來看 高雄艦
才一組垂發 即使是海弓三 華陽真的能在2021年測試
的話 當時也無法測到>8的接戰數 所以 迅聯2021年時
的真實性能 本就還是難以定論 更何況在外面沒有測
試資料的媒體 與我們大家
監察院報告說測評通過
規格只說要區域防空,沒寫接戰數
該測評的測試步驟為何 測試廣度 難度為何 我不知道
不知道有沒有版友知道 但從外面來看就是 海軍覺得
迅聯待精進 中科院說可以 看大家選擇相信誰吧
沒寫接戰數的測試要求 也太寬鬆了 如果迅聯最大接
戰數只有2 那怎麼辦?難怪有雙方各說各話的空間 這
也是海軍 中科院雙方在迅聯專案管理的可議之處
接戰數不是這樣測的,不然美國人一樣沒有大於8的測
試數據
請問 是怎麼測試接戰數?
當還期望彎道超車,是真的看左岸這樣引進技術向前大
躍進到忘了自己是什麼要的身份,又持續舉國外xx例子
,就知道根本完蛋。然後無法或是認為測試接戰到>8
這數字怎麼來的? 真的有這個項目?
今天一直不滿海軍是因為明明你已經知道火燒屁股,
科科院也兜一套出來給你了,結果你自己在那亂卡,
更扯的是自己規格不開清楚,還在跳針凹不成熟,你
難道不知道你未來的一級艦是要有聲納??? 這是再
開玩笑?
請問 你要表達什麼? 接戰數不需要測試? 那海軍敢
接受不知接戰數的戰系 雷達 飛彈?
所以也認為諾克斯只能接戰這樣子的目標比震海好?
真的再開玩笑?
規格書是海軍 中科院兩方都要參與的工作 規格不完
整 只怪海軍單一方面?
如果震海接戰數只跟濟陽一樣 有造的價值與必要性嗎
問題是是嗎?還別提你海軍根本沒把東西開在科研案
內,結果一直瘋狂打槍科科院
一直舉MDC,結果監察院直接打臉還沒感覺,還是認為
監察院說謊?一直舉外國貨,啊你是買的到?
我可沒狂打中科院 我是說 震海是海軍與中科院雙方
的責任 不能以海軍亂搞如此簡單定調
舉外國軍艦是舉證震海的規格做得出來 可行的 白不
是大家一直說的亂搞 而買不到外國貨 要國造 也要迅
聯真的夠好 值得造
錯字更正 而不是大家一直說的亂搞
中科院做不出來就不造艦了嗎?,不汰換舊艦嗎?
以為台灣的研發實力超越歐美嗎
通過測評就值得造了
MDC其實寫的很明確,「最初中科院獲得的規劃書記載
是使用被動......」然而後來「海軍可能直接變更作
戰需求」 如果還是看不懂這幾個字,那我細細給你分
析
如果震海性能沒比現在一級艦好 值得花大錢開造嗎?
還是另尋替代方案 就像是現在的輕巡 康定升級等等
你是一直狂拉科科院下水,而你一直不願意看的內容是
,訊聯這個科研案,海軍不把需要裝備放入裡面整合,
拿你海軍一級艦不會有這些設備?然後你海軍又出來
當吵著哭的孩子在那亂靠腰,那是情何以堪。而且你舉
的外國貨是建構在你可以拿的到的狀況,你今天就根
本拿不到的情況下,你應該反而要思考,手上剩什麼可
以用現兜一版出來,而不是在那嫌東嫌西
1. 最初 意思是一開始,
2. 然而後來 這意思是中間的轉折點
3. 海軍可能直接變更作戰需求,「直接變更」意思可
能是單方面、逕行、自行、未經討論,不管哪個版本
都是代表變更需求時沒有考量中科院
一句話啦 用被動相列就不能區域防空了嗎?
等等別亂夾帶輕巡,輕巡就是火燒屁股,急著要艦的
結果,只是輕巡運氣不錯有拿到外國商源,這是ok 但
輕巡不是一級艦,不要亂夾帶東西
海軍更改需求 所以 整規書也跟著要重新撰寫 而中科
院負責撰寫整規書的 那中科院會不知道海軍更改需求
?
有被動相列.有垂發 就是比現在的一級艦好
海軍從20年前到現在都還在幻想一步到位,連可以獲得
技轉的韓國海軍,也是一步一步慢慢來,而且人家是可
以獲得技轉的國家,都沒你海軍這麼誇張
整合不好的話 未必
成功只有單臂發射器 康定只有榭樹飛彈
至於為什麼不是一次測試八顆,因為一顆劍二飛彈要
兩千萬(原始版本,不含加力器甚麼的那個)
看看輕巡的案子,基本上海軍只想躺著拿外國商源,
不論科科院做的如何,不論如何火燒屁股,寧可把案子
搞砸也不用自家的裝備。即使是今天老艦也已經無法
有效抵抗的情況
天弓系統都用多久了
天弓三型原始一套造價是愛三六分之一,維修成本則
是十一分之一,儘管這樣12套要架748億多
所以知道為什麼「不一次測試八顆」是這原因,這個
答案你滿意嗎?
天弓好 不代表海弓三好
你要不要買一台車 它沒整台整合測過 只跟你說 引擎
在A車測過 煞車在B車使用 傳動軸是C車 … 沒做過撞
擊測試 因為貴
也不要小看弓三只用六分之一就覺得差,以色列把鐵
窮拿上艦的塔米飛彈一樣要求一般空對空飛彈的十分
之一,弓三的精度可是遠高於這玩意
哇,剛好我打字就回你的話了欸,這麼神奇
你拿以色列飛彈來證明天弓海弓三好嗎
以色列做得好 不代表我們也做得好
當然你可以說以色列薩爾六型還有閃電八型防空飛彈
不過咧,閃電八型極速最高3馬赫,天弓三型極速是7
馬赫
順帶一提,劍二的話原始的C型極速是六馬赫
這些數字都說給你聽了,其餘自行判斷
我舉例薩爾六型 2000多噸 有四面主動陣 32枚垂發中
長程閃電8防空飛彈 以及ASM 是在輔證 震海4530 四
面陣 垂發 規格是可行的 不是亂開規格亂搞
你是要表達什麼
是啊我已經告訴你了PESA+華陽+海弓三早在2018年就
準備了,海弓性能還比以色列的好,理解了嗎?
不懂你要表達什麼 是在說 中科院陸基飛彈飛得比以
色列飛彈快 所以中科院海基飛彈也會比以色列艦射飛
彈做得好嗎? 這是什麼邏輯
繼續舉外國貨就是跟海軍一樣看不清、明不白,認為
自己還有下一個20年可以蹉跎,還有證實只要外國貨
的論點
知道為什麼說海軍亂搞嗎?因為他們鬼轉AESA還要求
人家做反潛系統
你是什麼憑據 說迅聯PESA+華陽+海弓三 比以色列薩
爾六型的武器配備好
知道沱江後續艦他們怎麼搞嗎?那個號稱反潛的系統
原規格是用來偵測魚雷為主,用到後來發現太難用直
接拔掉繼續量產後續艦沒反潛型號了
嘿!外國反潛系統好啊,不能用直接拔掉
所以 是拿沱江來評斷震海? 你小時候曾尿床過 我也
不會認為你現在也尿床
當然拿沱江評斷震海,人家沒反潛繼續造防空型,你
震海中科沒做沒反潛直接不准造,同樣迅聯系統,知
道差多少嗎?
一個是巡防艦 一級艦 一個是類巡邏艦 二級艦 兩者
有沒有反潛裝備 不一樣的意義 差很多 你能允許我們
的一級艦巡防艦沒有反潛裝備?
你機車沒空調 你會買沒空調的汽車嗎
用汽車的說法現在海軍開案只說要八汽缸引擎,等造
出L8海軍後面嫌不是V8引擎不買單
更甚者突然說他的汽車上面要有運動架能裝衝浪板才
能過關
是你你能忍嗎?
外國有些防空專用艦就沒反潛裝備
重點台灣後面仍然能取得反潛裝備只是不知道在卡甚
麼而已
假如一樣的國造PESA和AESA雷達,有何根據AESA一定比
較輕?
外國的例子是性能更好但更重,台灣則是希望後者不變
上面就說啦,中科院的院長都說一定能塞進去,而且
鬧出太重的時間點是他們擅改AESA版本以後,不懷疑
這個懷疑啥
甚至這四年來的討論全是圍在為了AESA說要加大噸位
轉,我能不懷疑嗎?
嘻嘻,陸基強弓也是一大片,某id遇到震海就急著出來
幫海軍辯解XD
我是覺得AESA應該是重不少,所以才會弄到現在都還
雞飛狗跳
美國自己搞都變更重了,台灣不會好到哪去
他的論點就是一直努力抹科科院也有問題,替海軍自己
砸掉震海案避重就輕。當不行時就一直舉外國xx 可以
,但無視自己海軍根本拿不到的狀況。接著一直要人
看他丟的MDC,卻一直無視監察院噹海軍噹的多明白,
中途就會突然跳去他心中的訊聯不夠好、不夠成熟,
結果發現海軍根本沒把相關功能放在裡面,最後又會
跳針回第一項抹科科院也有問題,跳針大師努力的護
航卻一直被打臉。
拿沱江評斷震海,就是因為沱江先造完原型艦後,debu
g快10年才有量產艦出來,而不是像震海這樣亂改亂擋
,抵死不從不造原型艦,還妄想彎道超車,是看左岸大
內宣看太多覺得自己也可以
小沱江debug快十年 那震海會debug幾年? 不就遠遠
超過10年 迅聯PESA還沒開發出來已落後15+年 再加上
遠超過10年以上的debug時間 等debug完 震海雷達落
後別人不就至少25年以上 那不如直接研發新一代雷達
了 現在5G手機到處都是 你現在會去研發 debug 再10
年以上才能上市的4G手機嗎?
身為消費者的你 會想在10+年以後 拿4G手機嗎
所以要1960~1970的諾克斯繼續作戰下去,等待遙遙無
期,心中自以為的、認為的彎道超車?海軍真的有這
些妄想的都應該全部拔官。更別提即使你心目中不存在
船艦出來,也還是要debug 是不是有需要這些時間,
還是你賭定不用這麼久?
現在是你急需要用手機而你自己的手機還在2G,哪還
管你5不5G 能通訊就好,可以替換才是真的
你說替換濟陽舊艦 震海計畫原訂2018年造震海原型艦
但因研發未成 延後計劃 在這當下 如果你是海軍 看
不到迅聯戰系 雷達何時能成 再加上 即使未來某年能
造原型艦 再加上10+年以上的debug時程 這起碼十幾
年以上的未知時程 以及造出來後即落後主動式雷達起
碼30年以上 如果你是海軍 你會不會改雷達規格?更
不要說 等十幾年後的震海來替換濟陽
你都不願意在十年後拿落伍的4G手機 要怎麼苛求海軍
十幾年後 用落伍的震海雷達去打仗 你拿落伍手機頂
多跟別人無法通訊 海軍拿落伍裝備打仗是生命危險
為了現在替換落伍的濟陽 不顧一切就是要造現況的震
海 以後幾十年 下一世代的一級艦繼續落伍 還越差越
大
我從沒說過一定要用外國貨 我是認同海軍改研發主動
式雷達 舉外國軍艦外國貨的例子是指 主動式雷達在4
530噸位是可行的 以色列薩爾六型才2000多噸 即配備
四面主動陣雷達 震海4530噸怎麼做不到
再退一萬步來說 如依你所願 即使2021年以現況造震
海艦 還要除錯 能替換濟陽 也是十幾年以後的事 緩
不濟急 但代價是 未來的幾十年 下一代巡防艦 規格
繼續落伍 部分功能未知
第一段推論就有問題,其實當年是看中科院有做垂發
技術又剛好有ESA技術所以才開迅聯的案子
到了2018年差不多都準備好而且可以開造原型艦時又
開始要求新東西,所以與其說「不知道何時看得到結
果」不如說「眼高手低開了個規格等做出來之後又改
規格」才對
沒有技術外援加上研發經費少之又少,又不點科技樹,
AESA雷達海軍夢裡生比較快!
@ej 你上面說”到了2018年差不多都準備好而且可以
開造原型艦時又開始要求新東西..” 你說錯了 中科
院買的mk-41 在2019年才到台灣 2018年怎麼整合測試
好 中科院所說的迅聯通過測評 是在2020年10月 (雖
然海軍認為待精進) 然而 震海原型艦時程已因研發
未完成 延後了
我為甚麼說都準備好是因為那時海軍對華陽嫌的理由
只有「用海水當消防」ˇ的這一項
那時為了這件事才跑去學MK41的消防系統
另外為什麼會說2018年的時間點,是因為沱江這時進
入下一個階段,是「高效能後續艦」量產的開始
那時的海軍早就知道海劍二可以用了,因為後續艦是
成熟的「量產案」
實際上迅聯系統除了在高雄艦上測試之外,也是用沱
江當主要測試載台測過一輪
就算不是完整主系統,也是幾個關鍵部件測試過了
目前你一直跳針外國貨可以balabala但你就是拿不到,
一直幻想我們自己可以、可行。談落伍,也比你現在19
60~1970的諾克斯先進,還有這中間難道訊聯不會繼續
研發下去?還有更重要的是你海軍沒把相關功能列入
研發案內,不要避重就輕,扯落不落伍
你也知道拿落伍設備打仗是人命問題,所以要更老的設
備,頂擋不住的現役船艦去打仗,你在開玩笑嗎?你又
打臉你自己一次了
今天就是已經兜出一版來了,可以開始造了,結果你
海軍在那跳針、惡搞,抵死不從造艦,這才是真相與
事實
只想等不等的到的外國貨,卻不願意面對已經不堪負
荷的老艦無法承受戰爭強度,一直幻想可以彎道超車,
這才是真的不切實際。
你沒有開造原型艦,沒先有測試平台、你更不可能自己
替換,尤其是在這個關鍵敏感期,更是一定要做,不
做永遠沒機會。
@ej 塔江艦才有海劍二及其雷達 沱江鑑沒有海劍二飛
彈與雷達 塔江艦在2020年12月下水 2021年6月才完
成測評 你說的塔江艦的劍二與迅聯的測評 在2021年6
月才完成 在2018年 未完成
@TRESS 1. 若依你所願 在2021年依當時迅聯現況開造
震海原型艦 暫稱震海2021 那震海2021的真實性能為
何? 沒有射控雷達配套的被動式陣列雷達 同時要搜
索 其導引海弓三的最大接戰數為何? 夠不夠好? 2.
從沱江到塔江 系統除錯與小增海劍二防空飛彈與雷
達配備 花了約七年 那震海2021原型艦 其迅聯系統較
塔江迅聯龐大 要除錯 再加上還要外加反潛 與電戰等
功能 總共需要花多少時間 我們樂觀估十年好了 那就
是到2031年以後 才量產第一艘震海量產艦 這對替換
濟陽級艦 也已是遠水了
3. 雷達規格改成主動式 不是不造艦了 是在全盤考量
下 (如上2 短期內 要造好震海替換濟陽已不可能)
替往後幾十年 準備好一級艦的戰力 而不是永遠在落
後 追趕
所以你知道下單塔江艦時就是2018年而且就是包含這
個構型嗎?
同樣搭配劍二系統及中科院雷達,塔江2018年就下量
產單,震海拖到2021都還在卡PESA,最後迫不得已弄
個連ESA都不算的可能是機掃雷達回來,你說差異大不
大?知道問題點在哪裡了嗎?
前面我也說了美國人自己測試也不可能一次八顆這樣
下去搞因為成本,台灣已經很便宜還要兩千萬欸
一直執著於八顆,那我告訴你中科院的雷達能有3秒數
百顆瞄10的能力你信不信?
@ej 沱江級本就是突襲式部署 主要功用在發射反艦
飛彈 故防空飛彈沒在其原本規劃中 沱江已驗證好其
本業(新艦體 與搭載發射雄二雄三反艦飛彈) 關鍵
本就不是海劍二與海蜂眼雷達 塔江沒有海劍二與雷達
還是可以發揮原本規劃的沱江戰力 所以 可以在海劍
二狀況還不明下 下單量產塔江 而震海不一樣 震海的
雷達 海弓三 垂發 就是震海的核心本業 不能在不確
定這些配備的狀況下 下單開造震海艦 我相信 沱江沒
驗證好雄二雄三飛彈的發射功能 也一樣不會量產塔江
我有強調喔,是穩定版本的塔江軍艦喔,是高效能後
續艦喔,量產的案子喔,2018年就下單了喔
你要說「不明」的話,「不明」的東西怎麼會出現在
量產案子的單子裡
@ej 你說的雷達性能依據為何 但重點不是你空口所
說的 是中科院是讓海軍所看到的 海軍相不相信 要不
要買單
沱江到塔江 量產考量本就不是海劍二 是新艦體 與雄
二雄三已驗證好
現在不造,永遠等待才是真的遠水,這就是海軍至今
執迷不悟的空想。
海軍的夢想就是外國貨,已經多次證明了,你口中多
次的不夠好,不夠成熟,才是真的空口所說
海軍改雷達規格 你就自己推論到海軍只要外國貨 那
如果中科院研發出主動式雷達呢?
不先有再改,你永遠不會有自己的艦艇,沱江已經表
明的很明白,沱江原型艦造的時候,聲納、反潛都尚
未搞定,照你這個邏輯就不造了?那十年後的現在,錦
江根本不會退役。
沱江沒反潛 對台灣海軍戰力有怎麼樣影響? 震海新
一代巡防艦沒反潛 對台灣海軍戰力有怎樣的影響?
這應該很容易看出 不能拿來類比
不要無視沱江未完成功能就造艦,而有時間debug 到量
產,依照你樣樣都要好才能造艦,海軍是無法造艦的。
震海沒有的原因是海軍自己沒開在規格內,監察院說
的明白了,還是又要跳針回去你的MDC?你跳回MDC 就
是說監察院說謊囉
不要避重就輕
如果沱江當時的穿浪浪艦體有問題 或雄二雄三發射有
問題 絕對不會量產後續艦
是沱江的核心部分沒問題才量產
雷達 垂發 戰系 都是震海的核心部分 那就看這些部
分 在2021年時 是不是都沒問題了 當然 你會說中科
院說可以 監院說可以 就海軍說不可以 你接著會說海
軍亂搞 那反過來看 那假如是海軍亂搞 那沱江案 海
軍為什麼不卡 玉山艦 海軍為什麼不卡 盤石艦海軍為
什麼不卡 不都是國造?
阿震海不能反潛你跑去怪中科院(反潛是海軍自己後
來亂加的欸),沱江後續沒反潛你反而不去怪L3能力
爛沒達標了喔?標準一致一下拜託
別忽略震海案海軍未把功能開在研發案內,這整串回
文你一直避重就輕,一直規避海軍未把相關功能開在
研發案內,瘋狂跳針多輪。我從未說過科科院可以,
我一直噹你海軍已經缺船,卻惡意卡不造艦,而你指
的不成熟、核心功能不夠好,全在你海軍沒開在規格
內,不要跳針
還是你完全忘記監察院的新聞稿說了什麼,我幫你回想
“海軍雖然自認2017年已向中科院提出AESA雷達需求規
格,但調查發現規格內容
與迅聯PESA雷達相同,無法判定為AESA雷達;此外海軍
屢次表示迅聯戰系功性能不完整或不成熟,然而經過
監院調查,相關功能本來就未納迅聯案研製範疇,顯
見海軍作為規格提列者及需求方,技術備便評估不確
實”
搞到後來一級艦fail,暫且用輕巡止渴,諾克斯、繼
續一線擔當。算你運氣好,意外有外國貨支援,不然你
海軍還真的沒臺階下
修正“輕巡”意外有外國貨支援
還是要之前的大絕招,你們大家都信科科院,我信海軍
,海軍說的都對?!不好意思,這邊監察院說的很明
白,不要一直跳針,根本沒法討論
我有跳針什麼? 我的論調一直都是 我相信海軍認為
的 迅聯戰系 雷達還有待精進 不夠成熟來震海 我也
支持該改雷達規格
@ej 震海有沒有研發反潛是不是海軍的責任與否 會影
響震海該不該建造嗎? 我沒談到這個部分是 震海的
雷達 戰系等已得不到海軍認同 故海軍決定不造震海
已經跟海軍有沒有認下研發反潛的責任 沒有關係了
難道 海軍認了是其責任 反潛就自動產生 震海雷達
戰系都成熟 可以開造了嗎? 退一萬步說 除了雷達
戰系 沒有反潛功能的震海 造了在台海有贏面?
4
其實很多人都搞錯一個重點:老美賣不賣 臺灣SM2不盡然是意願問題,實際上也是 能力問題。 為何?因為美國為了應付中國威脅,各種 飛彈(包括標準系列在內)都要大幅擴張「16
終於有文章出來了 之前我就說過中科院早有能力整合海弓海劍進國產華陽,但是還是有版友持反對聲音覺得沒 有海弓 這次新聞如果是真的,又再一次充分證明了海軍又提了一次原規格外的需求要求重做 算一算這樣意外嗎?其實好像也不意外39
我對那篇報導講法有幾點感到奇怪。 為什麼輕巡防艦上的華陽要上海弓三會窘迫? 頂多一坑一彈而不是裝不下吧。 這講法似乎是在暗示海弓三上不了輕巡防艦。 另外導引的部份也很怪,那不也表示中科院目前的整合中短程防空能力有所限制。30
其實那篇新聞的意思是:輕巡不能用海弓三 ,原因在於華陽和雷達。 但其實仔細想想,這兩個理由都不成立。華 陽就不用說了,都早就試射過了怎麼射?至 於雷達,有人說主動雷達導引的飛彈要搭配12
找了一下資料,結果發現今年年初的新聞: 「這部分傳由BAE貝宜系統公司生產 ARTISAN 3D中程相列雷達與德國產品 競爭中,但傳中科院已另取得德國5
之前那篇輕巡您考量是不是中科院雷達性能比較差 這次討論則是討論迅聯+華陽系統對雷達的限縮性,說是不是只能用國產雷達 雷達之前討論熱度輕巡搭的最高的不就Type997嗎? 而且康定級升級案的法國絲綢系統整合的依然是Type997, 何來的「限制性高」的說法呢?6
: : ---- : Sent from BePTT on my Xiaomi M2103K19G 你真的完全誤會了,我要講的時空是「現在」,也不是要對震海案去評斷。 相反的,我就是一直對糾結在震海案這事非常不以為然。28
所以你還是沒說CMS330能「補足」甚麼作戰系統的弱點? 強調一下,之所以用了CMS330並非看上他的功能,而是它就是現成的方案能馬上使用所以用 了而已 : 中科院的相位陣列雷達可以再跟洛馬合作,進一步提升技術能力以做為 : SPY-7無法購入的替代方案。
41
Re: [新聞] 海軍:中科院研發迅聯戰鬥系統 本月將實不知道海軍堅持4500噸的理由是甚麼?港口限制?油料費用? 不是要幫中科院說話,4500噸位要上小神盾系統,就連外商來都有點強人所難吧? 看了一下臉書上軍事迷的討論,一些想法: 1.就乖乖聽科科院的意見,把噸位放大到5500噸左右,不過新巡防艦要求取代成功級拉法 葉濟陽等主力巡防艦,都是三四千噸,感覺是海軍最不可能的選項38
Re: [討論] 國防部會加快巡防艦的進度嗎如同我之前提過好幾次的 問題點不在4530噸本身 而是在海軍擅自改動原本不存在的規格還有無法達到的需求 4530噸這個噸位很正常,就算不講法國的那艘FDI,對面韓國人的蔚山三型還比這規格小 那問題到底出在哪?25
Re: [新聞] 共軍圍台演習啟示》立委:速造二級作戰不太可能,依照當時說法, 中科院推出這『輕型巡防艦』主要作為沱江艦的替代方案, 因為沱江艦出現浮力不足和成本暴漲兩大問題, 所以中科院才趁機推出1500噸的替代方案。 最後海軍堅持雙體船設計,推出稍微放大版的塔江艦,18
Re: [新聞] 輕型巡防艦 3D相位陣列雷達外購這一段話很有趣,如果是真的,代表輕巡防艦除了使用中科院的海劍二與增程雄三, 其他像主機、火炮、魚雷、聲納、雷達甚至是戰鬥系統全部都外購,而且早就規劃好了。 海軍肯定在震海沒涼透前就開始著手備案,甚至可能是雙軌同步進行, 才敢在震海取消後馬上提出輕巡防艦無縫接軌。 中科院原本在震海案的角色吃重,雷達戰系飛彈三者一包,等於整艘船除了主機與聲納,7
Re: [新聞] 蔡適應:海軍震海案由新建二級艦取代也許有版友覺得主要還是4530這個堅持的問題 不過我還是拉出來說一下 就算4530噸位往上拉到6000,一樣的問題還是存在。 因為海軍後來的要求有兩個達不到: 這個也達不到,那個也達不到4
Re: [新聞] 輕型巡防艦 3D相位陣列雷達外購其實剛好顛倒了 2013年海軍「未來15年兵力整建願景」就提出要建造10-15艘2000噸巡防艦, 但是大船派不爽開始加碼,2017年變成4530震海專案。 現在2500噸輕巡其實也只是2013年的計畫重啟, 畢竟是2013-2016年有在跑的規劃,多多少少能無縫接軌直接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