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新聞] 防空型輕型巡防艦明舉行開工儀式
只有我覺得不妙嗎?
都要開工了連船艦尺寸規格和排水量都沒公布?
這下時程會非常趕了...
船艦尺寸並不是什麼機密,連國造潛艦尺寸規格早在2019年就公布了
2019/5/9 14:09(5/9 14:20 更新)
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905090152.aspx
海軍潛艦國造專用廠房動土典禮今天舉行,現場首度公布原型艦模型。
台船副總經理周志明表示,未來原型艦艦長約在70公尺內,
寬約8公尺,高約18公尺,排水噸位約2500到3000噸,
預計2025年底交艦。
如果再加上Captain Picard在9月國防展和G&C的問答
應該是設計都沒還沒定案才是...
https://reurl.cc/9ROy0Y
問到台灣輕巡防艦,現場有一位看起來較為年輕的代表,
實際上就是Gibbs & Cox負責台灣輕型巡防艦設計團隊的project leader,
讓人非常驚喜。他們證實,Gibbs & Cox給台灣輕巡防艦案的設計是「clean sheet」,
基本根據台灣海軍的需求從頭開始。這讓人稍有驚訝,但也不是特別意外;
本來以為,台灣輕巡防艦時程緊迫,
台灣海軍應該會至少拿出一些東西作為基礎,
但目前看來Gibbs & Cox拿到的是非常初步的東西。
現場牆上有列出Gibbs & Cox船艦設計工作的主要步驟:
1.概念設計(Concept)
2.可行性研究(Feasibility)
3.初步設計(Preliminary)
4.合約設計(Contract)
5.細部設計(Detail Design)
當然,在研發過程中,這些步驟往往會在客戶與機構之間反覆,
例如到後面階段時前面需求又改,因此一堆程序得從前頭再改。
現階段,Gibbs & Cox是在Preliminary階段,
而先前台灣海軍給他們的只限於Concept以及一些Feasibility的東西。
問到台灣報載輕巡防艦希望在2023年內開始製造,這位project leader認為不可能,
他認為至少會發生在明年(2024年)中,
目前設計成熟度談不上開始製造
(其實這也不算是太意外,如果今年就能開始製造那才是稱奇了)。
而且,他表示目前還沒有開始長期備料。
當然,昨天發布的3D圖應該也只是『概念圖』而已
並非定案的設計
其實就是直接把澳洲AUSLF的3D圖修改一下直接拿來用
所以有很多矛盾,
最大的矛盾就是很像是TRS-4D的神秘雷達,
說真的比起輕巡防艦會有3000噸,我更不相信德國會賣雷達給我們XD
而且如果有TRS-4D,幹嘛還要TYPE-997?
人家是AESA更香呀~~~
應該只是Gibbs & Cox的3D繪圖人員隨便找個雷達模型就黏上去,
所以不用太認真
(畢竟自由級LCS的船體就是G&C設計的,自由級在2019年開始裝上TRS-4D)
另外聯合報偷拍到中信海軍辦公室的3D圖
https://uc.udn.com.tw/photo/2023/11/17/realtime/27286167.jpg
其實也證明輕巡防艦沒有直升機機庫
MDC的Dr Evil有把那張照片調整拉正,能更清楚判別。
http://www.acewings.com/cobrachen/forum/topic.asp?TOPIC_ID=11933&whichpage=8
https://i.imgur.com/Bkho0Fs.jpeg
比對一下澳洲的AUSLF,除了有明顯的機庫艙門,也有飛行管制室(綠色圓圈)
https://i.imgur.com/uBDjj09.jpg
所以多出來的機庫空間就沒必要也太多餘,
G&C現在在做的應該就是把紅色那塊區域切掉,
把排水量和長度壓縮到符合台灣海軍的需求。
(寬度也會相對縮短才對...)
https://i.imgur.com/RyiwoAU.jpg
--
現在開工造震海巡防艦可能還穩當的多,畢竟這是已經
完成合約設計的東西。
只有我覺得是為了養廠商而開工的嗎?
中信造船的公務船產線要養,你敢放手造船能量就斷了
震海艦的預算就是換成兩台工作馬,要4530要等下次了
2025的預算肯定是換人編的,不是現在的內閣
輕巡預計要在三年內造兩艘,本來就很趕
詳細外觀 裝備 尺寸公布與否都不影響這個客觀事實
不過G&C在澳洲受訪時是說輕巡已經設計完成
而AUSLF又是從輕巡上修改出來的改型
同時意指兩者的設計經驗都是借鑒了星座級
所以G&C最有可能是拿出自家抽屜裡的星座級研究案
找個當初縮小噸位後的改型依照海軍需求再修改一下
才能省掉那個clean sheets設計要從零開始的時間吧
震海艦如果原來的4X千噸艦體但用輕巡的武裝那算降級
對 只有你
海軍在拿預算的角度站不住腳
G&C我覺得本來就有幾個儲備方案 現成湊的
海軍改成兩艘輕巡才能合理化改用CMS330戰系套餐
不然要是震海艦由原定目標四面雷達+天弓三變成只有
Type 997 + 海劍二,而預算一樣的話,會被立院關注
G&C的輕巡設計的從零開始 可能就像諾格的B-21設計
是從零開始,但有經驗的廠商的零 不等於國軍的零
所以我一直覺得他 重視續航力與防禦(對潛方面) ASM
少裝一點 那可以讓整個輕巡好做很多也更工作馬
但ROCN一直都火力笨蛋........
G&C不把自由級設計拿出來算是不錯了
只照規格看話的,沙地版LCS(MMSC)也算是合國軍需求
太多臆測...
一堆你不認為,所以你是哪位???
但它的改進潛力就不及現在這個(疑似)縮小版星座級
看影子都能說故事我也是笑了
而且與其擔心這個不如擔心只要DPP立委沒過半 阿祖級
濟陽級就繼續再戰下一個50年吧
在想會不會是原型艦的預算就那樣所以只能東缺西缺,
等到後續量產艦就像沱江塔江就噸位武裝又都加回來了
?會不會連直升機庫後續也加回來?我是希望就算不
能停UH-60至少也留個可以收放無人機的空間…
可能性很低,因為那是『二級艦』, 所謂的二級艦就是打雜艦,算不上戰力那種。 (90年代末期山字號除役後,台灣就沒有二級艦了, 所以大家對這定義很陌生吧?) 同樣的就算真的拉到3000噸,戰力還是一樣不夠, 台灣需要的一級艦至少要4500噸以上才夠, 海軍應該不會花太多預算在輕巡防艦上。
要加機庫不是用喊的 我在猜最終完成品是前半防空型
後半接反潛型那感覺 造出來有87%很像4530案...
對,只有你覺得
噸位放大到2500~3000噸了,應該造的出來
會不會輕巡 量產型 放大噸位 前面變16坑垂直發射 後
面多機庫 水線下多艦首聲納 基本上變4530差不多大小
只有上面桅桿跟輕巡一樣 旋轉相位陣列雷達而已?
都要造12艘了 一級艦的數量可能會砍
主戰艦案跟驅逐艦案合併
會不會有艦艏聲納我就懷疑了...
合併一案 精神上應該還是8~16 Cell 拖曳聲納 機庫
G&C拿去澳洲推銷時就一直強調這是個即將開造的成熟
方案,不論G&C是從哪裡變出來的,總之絕不會是「澳
洲AUSLF修改一下」,因果關係弄反了
比起澳洲的推銷,我比較相信那位project leader的說法: 『問到台灣報載輕巡防艦希望在2023年內開始製造, 這位project leader認為不可能, 他認為至少會發生在明年(2024年)中, “目前設計成熟度”談不上開始製造』 當然澳洲的AUSLF也是差不多情況(目前能不能獲選都不知道哩,競爭對手太多了) 只是G&C有為Indo Pacific 2023海事展畫了AUSLF的3D圖, 然後也用台灣輕巡防艦的也用那3D圖做修改。 但是這代表台灣輕巡防艦就有3000-3500噸? 可信度太低了,也遠遠不符海軍的規劃。 (要注意,海軍從未表態輕巡防艦會放大)
把直昇機庫跟聲納補回來後就跟升級後康定級同水平
G&C在航太展講的還未設計完成很可能是指反潛型,這
兩艘船是不同時間開造的
當然也有個說法是...人家不想說這些給民眾 敷衍你
稍早前立委蔡適應講到輕型巡防艦的說法也是明年初
開工「完畢」
看比例還原圖,我總覺得這台有點頭重腳輕?
未來可能放大船體增加適航性
澳洲國防展那個是這個艦體設計的100%潛力
現在國軍拿出來的模型都是因預算不足而把選項砍掉
至於雷達,外購買不到的話用蜂眼雷達算了
依海軍現況 輕巡×12如果真要換掉現役濟陽×7的話
那有可能會削減派里的數量
畢竟康定級×6確定要升級,所以應該是不會砍了
如果海軍真能生出輕巡(還能用不對稱建軍唬弄老外)
就要煩惱怎麼取代成功和基隆級了
是要跟之前造艦計畫一樣再弄出兩種軍艦
4530巡防艦和8000+噸防空驅逐艦
還是乾脆基隆級和成功級後繼艦直接統一
輕巡新船新裝備 本來就應該要慢慢取代 先濟陽後成功
但現狀這真的太短腿 這點我個人一直很不舒服
與其多那8發ASM 可以巡航更久才是應該做的
下一步就大概準備康定下一代 6艘6500的區域防空
基隆級看是 要萬噸主戰艦 還是合併進6500
改推主戰艦8000噸好了
弄多一點6500噸級防空艦(可能8艘左右)同時取代基
隆成功也是一個選項,新的4500噸可能就等到康定要
被替換的時候
歐洲下一代巡防艦不是都要破萬噸了
康定這樣一改真要退役大概也是改完15年後了XD
區域防空艦就別自製了,外購為主
那種自製就是吃力不討好,不如讓台船專心4530
外購二手神盾接替基隆級幾乎是唯一選項
就買不到 海軍的夢想應該是柏克
濟陽級就讓4530來接替才是最好的反潛方案
今天買不到不代表明天買不到,主戰裝備一律美國爸
爸說了算
4XXX噸-6XXX噸都是同一個級數,只是尺寸稍為不同
台灣自製的能量應該是著重於門檻低但常用的技術
像海劍二與雄三這種看起來不起眼但是很適合台灣的
方案
現在正式採用了3XXX噸的輕巡,那就沒必要再掛念4530
台灣工作馬掛在八枚超音速反艦飛彈,聽了就熱血
接下來就看6500噸驅逐艦.8000噸主戰艦要怎麼設計了
就像當年二戰的輕巡掛在9門16吋砲那麼威
我也覺得接下來就是直接上6500噸級方案,只是就看
要不要一次換掉基隆成功
輕巡案可算是買時間給中科院練功研發
怎麼換?美國爸爸的技術不是那麼簡單的
台灣研發分散式的戰系可以,但是要整合簡直作夢比
較快
日韓兩國在主戰艦種依然以美國系統魔改小部為主
想要買正版神盾只能望天打掛,至少自製是較踏實
就算時程比較長,最少不用看運氣
先3000噸輕巡替換濟陽、6500噸替換基隆成功,忙完
就差不多可以準備康定後續艦了
韓國魔改艦射巡弋,日本長於魚類與小神盾
中科院研發速度起碼是有概念的,不像是美國總統選舉
之前的4530噸一統天下同時替換濟陽成功康定,只覺
得海軍果然很會做夢
自製神盾等於作夢,因為戰系軟體你不相容
現在蠻適合提新案的,震海沒了台船手中沒單
一直期待外購只會跟過去二十年一樣
以拖待變成一坨大便
,自製潛艦下水準備測試...
基隆級不是買到了?成功級不是買到了?
自製潛艦喔?美國表示:我不會做
當年還買得到幻象2000呢,一直說當年沒意思
充滿不確定性,要看國務院.美國總統臉色
基隆級當年還是其他國家不收,才剛好拾到個便宜
那逢甲與銘傳這兩艘有SQQ19的反潛型呢?
反觀自製就連2000噸的工作馬戰系都沒著落
台灣海軍主戰裝備是有啥資格不外購?
台灣海軍在台發展就是靠美援中古艦撐到今天
資格就是買不到
自製只是補強自己的需要絕無可能替代美援二手艦
更何況外購也有空軍陸軍的裝備,不是只有海軍
買得到幹嘛不現在就做正版授權伯克艦
M1A2 F16V不是都買到了?
不是不賣,是時候未到
真的沒著落的話,就用蜂眼搭配海劍二,跟塔江一樣
要是最後沒有到怎樣辦
美國自己都還沒買夠,中古艦也還不想賣,懂?
12艘輕巡+6艘康定=18艘的二級艦,下一部弄個8艘左右
類似星座級的6000~8000噸主力巡防艦一次取代紀德級
跟派里,這樣比較合理?
像人生保險,你一直沒出事也沒有用,能不買嗎?
全世界那個國家已經收到美國中古神盾了?
自製沒成功就是浪費錢而已,已經浪費好幾次了
沒人能保證那時美國總統剛好選到願賣的
現在美國提康CG首幾艦退了也沒有賣你的意思
堤康開始在除役了
船就是個平台,外購自製又不是一刀切,輕巡的雷達
戰系聲納也都是外購的
如果選到是像拜登之類G8不賣,最少拖延你4-8年時程
你是電 你是光 你是唯一的神話
之前naval news的報導就有引述G&C的說法
講到澳洲版是基於台灣版的成熟設計了
是要緊張什麼...
12艘3000噸+8艘6500噸+8艘潛艇。+4艘主戰艦 應該很
夠了
忘了還有6艘康定級
滿好奇未來還會不會有FFG,還是輕FFG就直接跳到DDG
了
美國現在政策就是以不對稱為主 大型戰艦是肯定不會
賣的了
可能不會有FFG了,輕巡的噸位很接近以前的巡防艦
如果不會有新FFG 希望之後的兩種輕巡可以合一
新FFG我猜要等康定級推役時才會規劃吧?
*退役
美國現在也沒有什麼可以賣的大型軍艦啊,伯克要繼
續延壽,提康船齡跟船況不是太好,星座級自己都不
夠用,而且spy-6也不太可能賣給台灣
海軍已經說了要在2025年重新辦理巡防艦的合約設計,
這就是震海的後繼者。
2025開始執行的沒意外應該是已經跑過船模測試的650
0噸,只是一開始預算書是稱「驅逐艦」,這個公開徵
求又改稱「巡防艦」
而「新一代主戰艦」也沒有後續消息,所以我也是懷
疑這個6500噸是要一口氣直接替換基隆和成功的防空
艦
4530要同時替換全一級艦本身毫無問題 問題是裝太多
6500噸如果是走到伯克052d的尺寸 武裝能量足以替
換基隆級
4530尺寸規格的問題是一推出就頂到設計上限 難以隨
著時間再度升級 武裝對比全相陣的造價也偏小
4500做FFG可以超豪華 但是想要做更多就變來鬧的
ROCN就是那個來鬧的
從現實面來推想 輕巡為什麼要造兩型? 如果只應付
灰色衝突 輕巡造單一防空型即可 爲什麼還要造反潛
型? 應是在灰色衝突之外 輕巡還應付短期緊急戰爭
需求 即用6艘防空型輕巡來搭配康定級使用 6艘反潛
型輕巡搭配成功級 各自形成完整的戰力配對 濟陽級
則退役 而震海計劃後續還是要以單一完整戰力的巡防
艦來規劃 用以替換成功級與康定級 而6500噸是震海
巡防艦後續 還是主戰艦後續 目前猜不透 也都有可能
但應不會是把震海跟主戰艦融合為一種 畢竟用途與
數量差異太大
輕巡數量多又裝了一堆反艦彈,一級艦的反艦彈可能會
砍一些?
騰出空間來裝大相列跟垂發
或許 驅逐艦.主戰艦只會用於防空反潛上...
有個疑問?輕巡反潛型假設釋放拖曳式聲納,對付灰色
地帶的船艦,我方船速勢必有快有慢去跟監,萬一對方
來個繞圈圈,相對不利吧?
故防空型去跟監,反潛型周遭戒備怕被底下有潛艦@@
Flak大猜反潛型應該是到東岸當反潛哨戒艦,我想灰
色衝突主要是由防空型來負責(平時當快速跟監船、
戰時就當反艦火力投射艦)
不要責怪海軍過度武裝 這是為了求生存 台灣海軍艦
隊要面對的敵艦數量為十數倍 敵軍會讓台灣海軍軍艦
打完8枚ASM 回來補充好8枚再出海作戰嗎 不如我軍艦
一開始就帶了16枚 那一次打完16枚的機率比較大 還
是分兩次8枚比較大? 請多體諒台灣海軍啊
同理 震海過度裝備 也來自於作戰需求遠大於他國同
級艦
需求遠高於外國同級艦,但是又把噸位限制在4530
震海的問題不是過度裝備 而是無視現實也不妥協
講白點就是ROCN腦袋撞到
當初如果震海走類似IDS/輕巡類似的建造模式
就算現在造不出來 也不會嘴那麼慘
如果應付未來戰爭的震海是裝單面陣 那真的還不如裝
四面陣 單面陣可能會須停止轉動來進行(多)飛彈的
導引 那其他方位搜索就被擔誤 這多方位威脅在台海
週邊的高強度戰爭是很可能發生 尤其是對岸海軍軍艦
數量 海航兵力太多 故別責怪海軍震海歸劃的震海具
這麼獨自高作戰戰力
那就放大噸位阿
現實面就是噸位限制無法解決 台海作戰需求就是那麼
嚴苛
出張嘴批評容易 但要做到符合整體狀況就不簡單
玉山.磐石.基隆噸位更大
它們數量又不多
現在準備要搞6500噸了
況且台灣海軍的震海不可行嗎 看澳洲輕巡3500噸配多
面陣 24枚ASM 32管VLS 不多少還了震海一個公道嗎?
是我們造不出 但不是震海不可行
但問題就是海軍是要求中科院造出符合條件的雷達
還要求限制在4530頓
買得到跟老法海火500或是退而求其次袋鼠國的CEAFAR
的話4530就可行,問題就是台灣買不到又造不出來啊
ROCN要是能夠像IDS裝備一樣搞到國外貨源沒人會嘴
不然就只能乖乖認命加大噸位或是減裝
然後最搞笑的是ROCN從頭到尾都說噸位不是問題
中科院也勸說過要放大到6200噸
有嗎 台灣海軍有這樣說過嗎
海軍有說過噸位不是問題嗎
不要道聽塗說 然後評海軍搞笑 腦袋撞到 這樣不厚道
不公允
現在是平行世界嗎? 大院有問過 海軍說計畫沒問題
最後計畫倒了海軍也沒人因此負責
就看計畫倒了的原因啊
海軍要偵測距離300公里的主動相列...
應該不是做出了200公里被動陣 但不到300公里主動陣
而專案失敗吧
海軍就是要AESA,所以就算中科院的PESA通過作戰測評
海軍仍然不接受。
不是主動陣做好 震海就好了 訊聯戰系也沒好
迅聯戰系有通過作戰測評,這是海軍不敢否認的事情。
記得之前不是有篇報導講到國產戰系似乎也不合格
變成不只是雷達的問題而已
海軍有嫌迅聯還沒有整合電戰和反潛,海軍挑剔的似
乎都是整體獲得規劃書沒有的東西,包括AESA和雷達
重量也是(中科院長在立院不承認雷達過重,但從朱
明和梅復興寫的文來看,海軍應該是真的嫌太重),
所以可能是海軍一開始開規格就有問題吧
海軍算是開了DDG規格,結果船體要求限制在FFG等級
的排水量
當然最根本的問題就是軍方只會要中科院5年生出國外
需10年研發的系統,中科院又硬著頭皮接,如此週而
復始惡性循環
不這樣卡,我怎麼跟上面說,我要國外香香的,科科
如果迅聯功能完整 穩定度夠好的話 輕巡應該可引用
但現實上是沒有用上
4530噸是一回事,你明明有需求卻沒寫在整規書裡,
那些需求就算極重要好了(電戰、反潛),你把中科
院打槍就算有道理,但一開始漏開這麼重要的需求規
格難道就沒有責任嗎?
需求規格一開始就缺了,事後再來說這東西很重要,
雖然我沒開需求但是你沒有所以我不要
讓我想到105砲雲豹也一樣扯,尺寸重量完全符合整規
書需求,研發出來了陸軍又嫌車高太高我不要,那在
開整規書需求時完全沒用腦開心酸的?
砲貓的狀況不太一樣,那案子一開始兵監是步訓部,
後來兵監轉給裝訓部,從目前公開消息來看,
當初步訓部認為這高度沒問題,是後來裝訓部嫌太高。
現在公開的事實是巡防艦根本沒有聲納也能接受
那沒有整合而是人工作業的話更是小問題而已
我不是海軍 中科院的人 無從知道細節始末 但是從md
c上關於新一代飛彈巡防艦的敘述 "依照台灣軍方的武
器裝備獲得建案作業規定,海軍作為需求單位,「新
一代飛彈巡防艦」戰系的「整體獲得規劃書」由中科
院負責撰寫,而海軍提供規劃書所需的相關資料" 再
加上文中提到"中科院各項科研戰系裝備總計有 「戰
鬥管理系統」、「垂直發射系統」、「整合電子戰系
統」等三項" 所以要說海軍沒提電戰需求 中科院不知
道震海電戰規格 這說不過去
再者 mdc 文中 "依照2021年3月25日立法院外交國防
委員會中,立委林淑芬質詢國防部軍備局官員以及中
科院院長張忠誠的內容,迅聯作戰系統開始發展時,
要求把艦上雷達、飛彈、聲納、電戰等主要設備全部
整合在一起;然而在規劃時,中科院沒有聲納以及電
戰的系統,時程來不及,所以這兩個項目一開始就決
定要外購,並不包括在迅聯系統的整合開發工作中"
故可知 海軍確實有提需求 但中科院無法做 要外購
該文又提到"反潛作戰相關系統與裝備、水面作戰的射
控系統、整合式電戰系統(ESM/ECM/ECCM)、資料鏈
與通信、導航系統等,仍採用外購方式獲得;這些部
分包括在戰鬥系統之內,由得標的戰系廠商負責整合
建置" 所以外購的電戰整合還是要由中科院來做 站在
外部的我們來看 中科院如不自己整合 至少也要完成
戰鬥管理系統的底層實作 提供上層API給外購武器系
統商來整合吧
電戰反潛要中科院獨立開發不太可能,以國外案例來看
或許是想用介接成熟系統的方式處理
照外界報導說海軍跟中科院認知有落差,我猜比較像是
海軍不滿意中科院交出來的成果,隨便找理由去嫌棄打
槍
輕巡防艦也寧可外購戰系,這就跟伴侶分手一樣,講得
理由聽聽就好,實際就是不滿意了
至少震海折騰這幾年,有把海弓跟垂發海劍弄出來,國
產垂發也測評通過,照國外類似系統的開發時程其實也
差不多
算沒有白費時間,中科院交出來的成果也沒到愧對國家
的程度
其實看那艦體尺吋,海軍確實是有放大噸位,澳洲展出
的4500噸巡防艦比震海還短十幾公尺
只是文書上維持接近噸位,避免重新跑建案而已,海巡
艦跟現在輕巡防都看得到類似的狀況(輕巡防沒意外應
該是過3000了)
中科院一直都有搞電戰系統,上上次航太展還展出聲納
陣列,但是性能不明
新的電戰設備不少都是用大量的主動電子掃描陣列,科
科遠的AESA公里足不足還是不知道,海鷹眼大概是爆了
,強弓會是第一個國產服役的AESA,要把技術沿用的電
戰可能不快
震海造不出來 個人推測原因不是海軍開4530噸位的限
制 澳洲輕巡示範了3500噸搭配多面陣 24發反艦飛彈
32管垂發 幫忙說明震海的噸位vs配備不是不可行 而
是我們的技術能力還不夠 故輕巡沒用中科院的戰鬥管
理系統 (即使是防空型輕巡 沒有反潛聲納裝備 也沒
用自家戰系) 再來 可以觀察6500噸專案 已經放大噸
位 但是否依然採用外購系統 可以間接說明 中科院的
戰系 雷達科研案夠不夠好
2025才要推案,感覺太慢了,其實現在就可以推了
震海停了 台船的產能正好空下來
是可惜 但中科院倒可以利用這段時間再精進
75
[分享] G&C基於台灣版設計的澳洲輕型巡防艦在雪梨舉辦的Indo Pacific 2023國際海事展,透露台灣輕型巡防艦可能的設計構型 Gibbs and Cox公開了他們為澳洲海軍所設計的澳洲輕型巡防艦AUSLF構型 Linkedin的貼文寫道,推薦給澳洲的是2026年要交艦2艘給印太某國海軍的成熟方案70
Re: [分享] G&C基於台灣版設計的澳洲輕型巡防艦猜對了,真的會有弓三,但我還是不太相信會 有VLASROC,而且我也不太相信最後只有16 管VLS … 蔡英文17日主持海軍輕型巡防艦開工典禮28
Re: [新聞] 輕型巡防艦2原型艦艦體建造案首次招標流第二次招標在今天開標,將會由台船和中信來競標船體製造 以下上朱警報 提到了量產艦會有固定式聲納(原型艦因為預算原因所以只預留空間?) 以及去年下半年美國態度轉為支持後,已有多家廠商態度積極,所以戰系和雷達仍未定案 —————————————————————27
Re: [新聞] 輕型艦2026量產 50歲濟陽艦將汰除MDC的Captain Picard大,在今年航太國防展對幾間國外做了很深入的訪談 以下節錄Gibbs & Cox關於輕型巡防艦設計的部份 問到台灣輕巡防艦,現場有一位看起來較為年輕的代表,實際上就是Gibbs & Cox負責台灣 輕型巡防艦設計團隊的project leader,讓人非常驚喜。他們證實,Gibbs & Cox給台灣輕13
Re: [新聞] 上朱,海軍新一代輕型巡防艦定案 排水去MDC查了一下,新加坡的可畏級在一眾拉法葉級衍生型中 比較短(114.8公尺),又比較寬(16.3公尺) MDC上記載是滿載3200噸(英文WIKI也是,不過還有短噸3500的資訊,不知道台灣 慣用的用法是長/短/還是標準噸?) 而且留有最多可裝到16發反艦飛彈的空間與32單元垂直發射器7
[情報] 朱明的輕巡防艦消息心得: 因為是朱明的文章,所以重點只在第一段「輕型巡防艦防空型及反潛型監造」,剩下參考就 好 看來輕巡防艦應該是會正式啟動了? 海軍重啟光華五號建造輕型巡防艦3
Re: [分享] G&C基於台灣版設計的澳洲輕型巡防艦: : 蔡英文17日主持海軍輕型巡防艦開工典禮 : 艦體設計初稿圖疑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