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討論] 比較17世紀中西兩邊的攻城戰
: → helldog: 火炮的部分是我的錯,但我看來看去,看不到你文中所說的
: → helldog: 清軍以火砲、火箭攻擊城內;後金基本上是圍而不打,祖大
: → helldog: 壽也就小規模突圍了5次;圍城的後金軍也不是你所說的3萬
: → helldog: 人。我當然知道祖大壽在築城時就已經缺糧,糧食只有1萬石
: → helldog: 左右,馬匹也奇缺無比;但後金傾全國之力來攻,祖大壽毫
: → helldog: 無情報收集、無警戒,任由大稜河周邊的墩台被拔除;比如
: → helldog: 皇太極拔掉于子章台,從裡面搶到的糧,足夠食用一個月,
: → helldog: 這不是祖大壽的失誤嗎?就算無法把糧運回,至少也要燒了,
: → helldog: 沒有那些糧資敵,後金搞不好會比祖大壽更有糧草的問題。
: → helldog: 《明兵部呈為王道直報大凌河城之役明軍損失情形本》裡不
: → helldog: 是也說,城中還有夫役商贾約一萬多人,這些人不是兵,不
: → helldog: 恰好能當"糧"嗎?殺民當糧,明軍老傳統了,從爭天下的淮右
: → helldog: 軍時代,朱八八就這樣做了,所以我說的"缺糧"一直是諷刺
helldog你的空泛討論還是出現一樣的問題,因為你看的資料問題很多。
你提到的明朝史料是二次引用自《明清戰爭史略》,這本書是1986年出版的,
距今超過三十年了,依據近年來新增的參考資料,該書的敘述論點問題很多,
需要重新更正。而且較早期的著作經常出現不當引用的問題,你正好提供了
一個例子。
《明兵部呈為王道直報大凌河城之役明軍損失情形本》我在前篇已有貼出來,
這則史料並沒有提到大凌河城中有「夫役商人約一萬多人」。
[圖]左方為helldog你引用的《明清戰爭史略》,註明是出自右方的史料,
內文並不符合。
https://i.imgur.com/6UZcz2O.png
不過這則明方史料卻提到了「炊骨析骸」、「班夫七千餘……肢骸盡供殂醢」,
也就是大凌河城投降時,已經把班兵的骨頭當作柴火、屍體當作糧食吃掉了。
對照清方史料來看,可以看到大凌河的明軍於八月底即缺糧,糧食供給士卒,
工役開始餓死。九月時,有大量工役餓死。到了十月,工役、商賈都餓死了,
剩餘的官兵不得不吃屍體存活。
[圖]大凌河城缺糧、餓死、吃屍體的記載,以及清軍以火砲、火箭攻擊城內。
清軍並非在于子章台裡就取得足夠一個月的糧食,是于子章台被攻陷後,
附近的多處堡台也遭到放棄或投降,讓清軍能搜羅糧食。
https://i.imgur.com/veZO2Mw.png
https://bit.ly/44ggzwZ
皇太極時期的清軍兵力是個蠻複雜的主題,基本上是統計壯丁數(成年男子)、
服兵役的披甲數、出征的甲兵數、八旗牛錄數,以及蒙古、漢軍等等來估算。
未來若有時間的話,我再寫一篇。
而《明清戰爭史略》認為大凌河之役的清軍有八萬人,這是由於缺少關鍵史料,
因此造成了錯誤的推論。《明清戰爭史略》估計「德格類、岳托等率軍二萬」,
加上皇太極率領的主力,以及「不具載」數量的蒙古部隊,總數約在八萬。
但是依據1990年出版的《滿文老檔》、2001年出版的《天聰五年八旗值月檔》,
記載了蒙古出兵為兩萬餘人;而由德格類、岳托率領的兩萬部隊,總共包含了
每牛錄10名甲兵,與全數的蒙古兵。皇太極率領的主力為每牛錄30到50名甲兵,
當時八旗滿洲大約為220個牛錄,因此估算主力的甲兵數大約為一萬上下。
[圖](左)明清戰爭史略。(中)內閣藏本滿文老檔。(右)值月檔:
「每牛錄擺牙喇各五名、營甲兵各五名、蒙古兩旗全部、口外蒙古兵全數,
以台吉德格類、台吉阿濟格、台吉岳托為主帥,命率兵由義州進發。」
https://i.imgur.com/c0NKPm3.png
--
七千多都吃完用完,這國家也太恐怖,還不如讓滿清統治
推 真的是超認真的考證
了解了。
,謝謝。
請問版主,你放的這些史料,如滿文老檔之類的,電
子檔從哪下載,
謝謝。
牛啊
也給helldog大讚讚
版主,我引用的資料很舊,不代表我虛無主義,你不能用板
規2說我;如果引用錯誤資料或使用舊資料就犯版規2,你覺
得恰當?
本板板規並沒有規範歷史虛無主義,你違反的是濫發破碎文與空想文。 你的討論內容明顯不符史實,過多空想臆測,與板友的空泛爭論破碎缺乏建設性。
O.o 這篇那裡提到板規 2 了...
前2篇推文,版主有提。
也就因為資料太舊,造成我在大淩河部分的推論錯誤
,就要被你擺上
空想的罪名?
啥叫空想?就是沒証據亂說才叫空想呀,不管我引用
的資料是新是舊
板規對於空想的定義是討論內容不能偏離史實,過多空想臆測。 並沒有規範參考資料是什麼時候發表的。 你說:「後金方在攻城方再也沒作為」 史實:清軍3月下旬再次用西洋大砲攻擊松山城
https://sillok.history.go.kr/mc/id/qsilok_003_0450_0010_0030_0160_0010你說:「皇太極手上有30幾門紅夷火炮」 史實:皇太極開始圍城時只有3門西洋大砲 你說:「空有8萬人,為何不攻城呢」 史實:清軍大約是3萬多人,其中2萬人是不擅攻城的蒙古人 你說:「祖大壽空有這些人,卻只敢做小小的突圍嘗試」 史實:祖大壽於8月時並沒有要突圍,而是堅守城池與清軍交戰 你說:「況且沒糧根本是假話,城內不是還有1-2萬民夫、工匠嗎?」 史實:大凌河投降時,官兵已經吃了十多天的屍體了 你的討論內容明顯不符史實,過多空想臆測, 與板友的空泛爭論破碎缺乏建設性。
,我至少都有來源出處,不是嘛;如果照你的標準,
那我很多文都是
「空想」;比如那篇17世紀的糧草文,那是1970年的
論文,50年前的
文呀。
空想應該是指 不符事實的立基上 所衍生出來的討論?
11
首Po最近看了點資料,比較了1631年的大凌河圍城戰、1639年的松山圍城戰、1601年的奧斯坦 德圍城戰、1673年的馬斯垂克圍城戰,我得到了某些心得與不同: 相比於歐洲的圍城攻防戰,後金作為攻城方,在火力上是不足的;比如松山圍城戰裡 ,烏真哈超用百餘門大小火炮轟了一天,認為對方已經「城垛盡壞」,工事已經失去作用 ,決定肉身攻城。2月26日開始從四個方向對松山城發動進攻,結果火力點沒清乾淨,被11
.... : 在大凌河,皇太極手上有30幾門紅夷火炮,他不想攻城,只想挖四道15公里長的壕溝,把 : 祖大壽團團圍住,如果范邦在皇太極陣營,會大呼可惜,空有8萬人,為何不攻城呢。 : 大凌河圍城戰,祖大壽手上有13000多人,全是精兵良將;「明人善射精兵盡在此城,他處 : 無更也」、「此城內精兵猶鎗之更鋒,鋒挫柄存,亦復何濟」這些話,都是形容大凌河裡7
在helldog你發起的這串討論中,你有很明顯的框架問題。例如清軍在攻城戰 投入的火砲多寡,史實中,明清雙方在遼西運用西洋大砲的時間原本就比較晚。 明軍於1626年的寧遠之戰,將原先放在城外當作吉祥物的西洋大砲,臨機應變 拉到城樓上防禦,擊毀清軍盾車,西洋大砲自此才登上了明清雙方交戰的戰場。 清軍也很快加以仿傚,於1631年的大凌河之戰,首度運用西洋大砲進攻明軍。4
因為吐槽點多到感覺是獨立的風格, 我是當作一種文學手法。 不過既然你很認真的爭辯, 我也認真回一個好了。 : 最近看了點資料,比較了1631年的大凌河圍城戰、1639年的松山圍城戰、1601年的奧斯坦1
許多明朝城池有外圍工事,不代表大凌河城也有;直到8月初,大凌河的主體才勉強完工 ,根本沒機會做外圍;當皇太極從8月開始圍城挖壕溝時,期間無任何戰鬥行為,也沒無須 拔除明軍城外據點,所以你不能用「明朝城池外有外圍工事」這樣的"通論來"討論大凌河 城的防禦。 大凌河城外有許多臺堡,比如我跟版主題到的于子章臺,但那是類似支城的存在,並不是3
[圖]清軍從八月七日到八月十三日對大凌河的多次戰鬥。 出處:《天聰五年八旗值月檔》(三)。 「見七十騎出城,追擊我採薪人,汗命擺牙喇兵下追,生擒明都司一員」
20
Re: [閒聊] 織田信長在中國只能當一個百夫長 真的嗎?信長死時,轄下兵力大概是同時期明代總督的等級吧 我對信長的兵力不是很確定,不過六大軍團分別都有幾萬人, 合起來可能有十幾萬(?),參考後來秀吉掌握全日本之後, 打朝鮮的兵力也是十幾萬(出征)到二十幾萬人(動員) 十幾萬人的話,那就和晚明的薊遼總督或陝西三邊總督差不多12
[問題] 烏蘭布通之戰到底是誰獲勝了?傳統以來我看到的都是中國史料,指出清軍使用大砲摧毀了駝城, 可是我昨天看了岡田英弘的說法,相當震撼: 岡田指出,清軍其實是輸的,從戰後的談判中準軍的強硬態度, 就可以發現清軍其實不佔優勢,且準軍也有相當多來自俄國的火器。 然後英文的維基百科(這條沒有日文)也指出,6
[問卦] 有沒有明末清初松錦之戰的八卦?清朝入關前最重要的明清大決戰:松錦之戰 明軍由洪承疇率領八總兵及全國精銳 VS 皇太極 多爾袞等人的八旗清軍 雙方都精銳盡出 打得天昏地暗 明軍戰鬥力很強一度優勢不小 吳三桂打清軍跟打小孩一樣吊打4
[問卦] 有沒有綠營的八卦?滿清的兵制已經有了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軍八旗 在這之下還弄出個綠營兵當主力 綠這個顏色對漢文化來說污辱性極強 這些人漢族男兒為什麼願意當綠營兵 有沒有綠營的八卦?1
Re: [閒聊] 軍隊沒打贏卻完成國家目標大清康熙皇帝和準噶爾大汗噶爾丹的烏蘭布統之戰吧 清軍在戰場上損失慘重,只是艱難守住,勉強沒有被擊潰而已 但是在戰略上完勝 噶爾丹當時已經擊潰外喀爾喀,如果清軍戰敗,準噶爾將毫無疑問地占據外蒙古甚至內 蒙古,清朝的邊界將變成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