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 為何錯譯、誤譯的書還能銷售長紅?
※ 引述《Historia (常山七次郎)》之銘言:
: 最近在閱讀平克所著的《語言本能》,在版上要搜些心得文章,
: 才發現台灣版本的語言本能翻譯問題很大。
: 不過我本來就是讀簡體版和英文版的,所以沒有被錯誤翻譯誤導。
: 但我發覺,既使是許多專業的譯者提出質疑,
: 甚至在BBS和出版圈都引起風波的錯譯、誤譯。
: 在多數讀者來看似乎不受影響,書照賣,文照譯。
: 要是消費者端有顯著的衰退,我相信事情不會是這樣發展。
: 反過來說就是「大多數消費者基本沒人在意。」
: 的確,我也是認識一些朋友家裡擺滿了整牆的書但卻沒有翻完任何一本的。
: 對他們來說,作者有名,書有名,擺在廳裡好看就夠了。
: 你認真要跟他們聊書,話題很快就被帶到其他地方去了。
: 難道這些把書籍當作裝飾品的人,才是目前書店的消費主力嗎?
: 細思極恐。
: 當然我也不是很在意什麼知識分子社會公共責任的那種人,
: 只是,成天胡說八道還是很多人相信假如成為常態,恐怕不是一個很健康的社會現象。
日本有一本暢銷書也是有翻譯問題。
我後來才知道譯者沒有全翻,他用寫大意的方式而且刪除很多細節。
譯者不是語言或翻譯科班出身,
他是日本某領域(不是該科普書的專業領域)的知名人士,長期居住美國。
我猜測可能是因為他旅居美國又是知名人物,所以他提出想翻這本就受出版社接納?
應該不是出版社邀請他。
我以前很喜歡那本書,整本重看大概三次,少數重點部分重看N次。
後來我聽說台灣也出那本的中文版,但我一直沒找來看。
直到幾年後有天因為好奇找來看,才翻沒幾頁就發現翻譯差超多。
中文版有翻出作者使用的該領域專有名詞,但我記得日文版完全沒提到那個詞。
後來我買了KINDLE電子書確認英文原版,發現中文版才是有確實逐字翻。
日文版是譯者略翻出來的,甚至可說已經省略到幾乎是改寫的程度。
當我知道這件事情時我感到非常的憤怒,當時已經距離我買那本經過八年左右了。
曾經想過要投書給出版社抗議,但是仔細想想,
出版社當初就知道這人的背景,還是給他翻,
而且還沒請譯校,十之八九就是放任給他玩。
或者該說,根本不敢請譯校得罪社經地位高的名人。
或甚至當初就是想利用譯者的名氣讓書好賣。
原PO你說可能是消費者買了書沒讀完,但我認為主要不是這個原因。
我相信上述我提的書,在日本應該也是有很多跟我一樣讀完甚至讀很多次的人,
那為什麼都沒人在網路上、例如在日本亞馬遜的書評中指出這件事?
我認為這是因為我們這些會去讀翻譯版的人原本外語能力就沒那麼好。
假如翻譯的人亂翻但前後文邏輯還算通順,很有可能一大群翻譯版讀者根本就不會起疑。
上述我提的例子,我認為該譯者略翻是因為他懶得去查專有名詞跟該領域相關知識,
所以他把他看不懂或不想確認的部分刪掉,直接用他的話改寫成大意的版本。
因此導致我們這些讀者根本就不知道原作者有提到專有名詞跟專門領域知識。
(幾年前發現另一本書的台版也是直接刪掉有專有名詞的句子,不過不是暢銷書)
我覺得看翻譯版本就是有這種風險,要有心理準備我接受到的會是
作者+譯者 或 作者-譯者 或 作者-譯者+改寫
如果是很想確認的資訊還是要自己找原版來確認。
我連看電視劇或電影也會這樣,尤其是文藝片會講一些文謅謅的話,
有時候不見得是譯者翻錯,也許單純只是沒翻那麼仔細,
讓我覺得有點怪怪的,我就會去找原版字幕來看。
雖然看了也不見得懂。
--
意譯也是一個流派
只是通常用在文學範圍...
清末有位"翻譯大師"也是不懂外文,他叫人翻譯,自己改寫
那本啊?
翻譯本來就是一種改寫,所以在買書時就要注意譯者,
我個人的原則是合譯的書不會買,不管怎麼校對,不同
的人文筆一定會有落差。另外博客來的書評有時候也可以
避雷。
日本翻譯很常見到這種狀況,就是譯者以自己的理解重新
寫過。有資訊丟失的狀況發生,但有時日文譯本反而比原
文更易讀。只是都這樣了,乾脆找這位來寫本新書就好,
幹嘛付這麼高的成本(翻譯書預付加譯者版稅,對,日本
譯者多拿版稅)。
這就是為什麽不應該不太喜歡看日文翻譯的書,比起英
文翻譯作品,日文的常譯都很拗口,不然就是翻成中文
感覺文法怪怪的
想到我的遠藤周作台灣翻譯版......嗚嗚嗚
不同語言的體系是有限制的 中文沒有時態(英文)
上下尊卑(日韓) 陰陽(歐語)的區別
有些文學隱喻的效果真的沒有辦法翻出來 所以注重這些層面
的最好還是去看原文 這是一種文化鑲嵌 一經翻譯就被洗掉
我還以為是張大教授
記錯是林大教授才對
清末讀懂原文的翻譯家就林紓啊,結果譯文影響一整個世
代,那些受他啟蒙的大老還說他的譯文超越原文。
讀不懂
可見譯者的中文造詣的重要性遠遠高於原文
中文造詣,台灣38歲以下退步許多了
遠藤周作沒辦法,林水福教授從1986年當時就「代言」了
20
首Po最近在閱讀平克所著的《語言本能》,在版上要搜些心得文章, 才發現台灣版本的語言本能翻譯問題很大。 不過我本來就是讀簡體版和英文版的,所以沒有被錯誤翻譯誤導。 但我發覺,既使是許多專業的譯者提出質疑, 甚至在BBS和出版圈都引起風波的錯譯、誤譯。5
您就是點商周出版的洪蘭翻譯的版本很有問題嘛 那麼來追究一下這間出版社的操作風格好了 商周出版原本是商業周刊 就是靠編故事賺錢的雜誌 但有一定影響力 商業周刊最早就是天才IT大臣他媽跟何飛鵬詹宏志等一起創刊的 而台灣目前比較大的出版媒體基本上就是被一群講究裙帶關係的人所壟斷37
我大約兩年前看了史蒂芬平克簡體字版的[當下的啟蒙],順帶說這本書個人極為推薦。 然後大約一年多前吧,台灣繁版出了,我就去書店花五分鐘左右翻一下,越翻越憤慨。本來 我想因此發篇文的,但後來想台灣出版社作書已經很艱難了,不要再落井下石,就算了。( 台版叫再啟蒙的年代) 憤慨的是,台版和陸版的翻譯品質差很多,跟陸版相比,台版的讓人看不下去。6
我想問的是,您說的是町山智浩嗎? 這人背景很硬,包括我們都知道的創哥諫山創跟他交情都超好, 還放任他去亂搞巨人真人版,搞出一堆亂七八糟的垃圾... 這種媒體紅人來翻譯的書,本身到底有多少水準就是一個大問題。 我猜您說的是町山沒錯,如果我猜錯請見諒,8
順便補充一個翻譯經驗: 去年有一本英文歷史書再版(是一位現在滿知名的譯者翻的), 我負責做校訂,結果發現不少錯誤。 舉個簡單的例子,"秦國是靠著周人提供馬匹起家", 我一看就覺得這完全不對,秦是"西戎之國",怎麼會靠周人提供馬匹呢?3
事實上現在也沒有比較好 快思慢想被抵制後 康納曼的「雜訊」也是翻譯得亂七八糟 實際上就是台灣翻譯人才嚴重不足 而且心裡類的書找企管的來翻譯是怎樣?16
看了一長串討論之後,我發覺問題的根源並不是什麼, 翻譯圈的小圈圈或是出版界的小圈圈這樣的問題。 也不是哪個學閥才是業內政治正確的問題。 而是搞出版,尤其是翻譯這個部分的薪資過低的問題。 要是譯者的薪水可以跟台積電工程師等量齊觀,6
薪資過低的主因是市場太小 書價無法降低也是這個原因 出版社不審稿又是另一問題 別又說是編輯薪水低找不到好的 或沒多餘的錢建立審核機制 結果推到根源每個問題都是錢錢錢?? : 反正我找個張三李四來翻譯,和找一個翻譯經驗20年的老手進行翻譯, : 書賣的都差不多,浪費錢做什麼?5
但是,找張三李四來翻譯,就要有一個風險: 不要被讀者發現問題叢生,萬一被發現,那就慘了。 另一方面,譯者的競爭激烈,我想是在比較低階的市場, 像我這塊市場(文史哲專業書籍),感覺還很有開發空間。 台灣對這方面的需求其實很大,也很渴求質量俱佳的翻譯,10
雖然我算在出版外圍(電子書)。但看到的狀況不少,也來談談這議題: - 譯者的品質問題: 這部分請看老貓陳穎青過去的演講與專文,台灣專業譯者很多,但是 手上排的案件大致上都排到明年去了。所以跟著譯者選書是可行的。 但是也有一些問題,例如有些譯者翻譯量大,但是沒有人去挑出問題,
38
Re: [討論] 大家會排斥看簡體字的書嗎?怎麼會沒關係? 出版社就算基於成本考量而直接用簡轉繁, 如果台灣讀者不買帳不買這類的書, 出版社知道書賣不出去,以後就不會再這樣做。 問題就是十幾年來這麼做還是一堆人買,29
Re: [討論] 大家會排斥看簡體字的書嗎?覺得這個議題很有趣,回應討論一下。 (以下舉例會提到最近看的書裡提到的髒話,不喜請左鍵喔) o大最後寫的這個觀點我也不是沒想過, 反而就是因為有想過更覺得不該輕易接納中國譯者的版本。 為什麼這麼說呢?28
[問題] 遇到翻譯專有名詞不準確時會怎麼做?最近在看一本醫藥相關事件的紀實/改編小說 因為自己是相關背景的,對於其中一些學術或是法規名詞比較敏感 所以發現其中有些翻譯的詞看起來像是字面意思照翻或是混用了其他不夠精準的翻譯 或說法。 也有去稍微了解一下譯者翻譯過的作品,發現主要是商業類,還有一些健康類的書籍,10
[問題] 挑書的指標hi 想請問大家主觀的問題 在挑書時,尤其中文書,有沒有什麼一定不要或一定要的條件呢? 我看書大致蠻雜食的, 惟不太看心靈雞湯或成長、兩性的書籍,8
[討論] 《同情者》的翻譯《同情者》(The Sympathizer)是越南裔美國小説家阮越清於2015年出版的處女作 暢銷書以及2016年普利茲小説獎的獲獎作品。此書涉及到了多個文學體裁與手法 ,包括美國移民、解謎、政治、後設、黑色幽默、歷史、諜報與戰爭等 ,受到廣泛的積極評價並獲得了《紐約時報》的編輯推薦。 很棒的小說,簡中版本看完後意猷未盡,故買了台灣的譯本來看。8
Re: [討論] 翻字幕的知道現在大家英文不差嗎.噓 bonjuice : 誰掛名就誰負責啦 譯者還推託啊?11樓 04/23 11:23 推 Herblay : 沒在翻譯產業待過 想法都很直截了當 04/23 11:28 這不是沒在翻譯產業待過的問題, 而是沒有自己負責過案子, 結果被更高層的人背刺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