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 中國常見的兩個觀點
※ 引述《savvik (Essay)》之銘言:
: 明朝的佛朗機也是靠撈船上和後來與葡萄牙人學的
: 沒有這些外援他們也不會造
: (記得後來明朝已有自製佛朗機,可能是花錢買葡萄牙人訓練出來的炮匠)
周維強先生早就已經寫論文探討過,佛朗機銃來華較葡使來華更早,正德十二年的寧王之亂期間已經有人小規模仿造過。雖然仿造的原型品是貿易所購得,在嘉靖年間量產時也多有利用曾與葡人交往的工匠,但是光是最早仿造的人員並非沿海人士就知道明朝完全有能力進行基本的製造。事實上周維強就寫說「在鑄造技術上,直至十七世紀為止,中國與世界的鑄造技術的差距不大。」
佛郎機銃相關技術對明軍的衝擊除了後膛與管徑比的設計外,還有粒狀火藥的製造技術,冶金方面則強調鑄造銅炮或是熟鐵鍛造,對明朝有所啟發,但是明朝本來就有火炮技術了,並非完全無法生產,只是知識侷限而不懂發揮。
嘉靖年間明朝有造過五千斤的鑄鐵發槓炮,顯然沒有因為受到葡人的影響而捨棄鑄鐵炮身,這是因為當時華北和華南的冶金有所差距(炭的問題)。鍛造熟鐵炮的影響更多是在華北推動變革,華南取得新銳的火炮設計後都能較快掌握鑄造方法。
: JUDY 時代的砲是丟石頭的,到後來那些大將軍和佛朗機,打薄一點的城比較好用
: 但這種日本山城你還真的很難打,特別是口徑不夠
: 如果有後期的紅衣大砲我覺得有機會
: 但朝鮮之役那時亞洲還沒有那個紅衣大砲吧....
歐洲人在印度和東南亞的海域已經橫行多年,這些地方難道不是亞洲?
如果你是要說東北亞那倒是真的。
: : 推 sdd5426: 萬曆朝鮮戰爭明軍的火炮幾乎都是戚家軍的虎蹲砲吧?這種 09/27 16:37
: : → sdd5426: 砲應該很難破石牆 09/27 16:37
: 根本不是
明軍的火炮呈現多樣性,打朝鮮之役時使用的火炮類型很多,到後期已投入大將軍炮,但是日軍把倭城蓋在山上,結果明軍紀錄說:
「大砲高放則越過於城者,其高二十餘丈,雖屢放萬無得中之理矣」
「諸砲其猛烈甚矣,而打放不便」
「山坂峻高,砲石有礙,不能直衝,終日不拔」
「城高勢仰,不得施技」
「霹靂砲、虎蹲砲亦無數,放之皆不中矣」
如我前文所述,明軍傳統火砲沒有瞄準設計,要對山上的倭城開砲根本抓不到仰角。就算打到,因為不是垂直射擊城壁,效果也大打折扣。
--
There are many people in the world who really don't understand, or say they
don't, what is the great issue between the free world and the communist world.
~John F. Kennedy, 1963
--
數千斤發槓,數量也就個位數,算的上是發槓的特例
在嘉靖年間確實是如此。天啟以後就比較常見了(類型同紅衣炮)。
你還不如說,大明砲兵對於曲射技能根本沒掌握,要曲射
就必需要有表尺,才能知道砲口仰角,去對砲表上的數字
,明軍在這兩者是欠奉。明朝兵書就算有這類資料,往往
也很粗糙,比如墊高一分,射xx步遠,墊高兩分,射xx步
遠
傳統火炮沒有炮耳,所以明軍確實嚴重欠缺瞄準能力;然而你把歐洲想得太美好了,早期 16、17世紀的彈道學是象牙塔學問,完全無法應用,同樣是靠試射和修正。鄂圖曼帝國在 巴爾幹半島打山城的時候,一樣有明軍遭遇到的問題,只是可能沒那麼誇張而已。
推
沒砲耳,就是改用木頭墊高來增加仰角。我不能否認對歐
洲大多數的砲兵而言,經驗的作用大於彈道計算,但你不
能說柯多拉的「實用砲學手冊」這類流傳很廣的書是耶蘇
會裏的象牙塔學問。兵錄,火攻挈要,西法神機的內容就
是抄該手冊的
事實如此,17世紀以前的彈道數據都是沒什麼用的東西。 另外人家名字是Collado柯拉多。
http://www.angelfire.com/ga4/guilmartin.com/Appendix2.htmlOur most useful evidence of the external ballistics of sixteenth-century cannon should be the range data contained in
most published sixteenth- andearly seventeenth-century works on artillery. Ballistic analysis of this
range data has shown, however, that such figures must be regarded with
extreme caution if they can be used at all.
This is true both of range figures in absolute terms and of the relative value of ranges given for various types of cannon. The unreliability of sixteenth-century range data was demonstrated by an analysis of the values given by
Colladoand by Diego Prado y Tovar, Encyclopedia de Fundición de Artilleria y su Platica Manual (1603), undertaken by Mr J. W. Kochenderfer and his co-workers in the Firing Tables Branch, U.S. Army Ballistic Research Laboratory, Aberdeen Proving Ground, Maryland, under the direction of Mr Charles H. Lebegern, Jr., Chief, Firing Tables Branch, in the spring of 1970, using orthodox external ballistic theory as stated by Robert F. Lieske and Mary L. Reiter, Ballistic Research Laboratories Report No. 1314, Equations of Motion for a Modified Point Mass Trajectory (Aberdeen Proving Ground, March 1966), and the accepted drag coefficients for spherical projectiles.
They determined that the maximumranges given by Collado, fol. 27, and all of the ranges given by Prado y
Tovar which were subjected to analysis would have been attainable only with
muzzle velocities in the neighborhood of 6,000 feet per second, nearly five
times the speed of sound and almost three times the muzzle velocities of
modern small arms.
簡單翻譯就是柯拉多等人寫的射程完全沒用。
16-17世紀那年代應講砲術 而非彈道學
彈道學無用不代表裏面的砲術是無用的
所有計算都不對了 那剩下的是什麼?
剩下的東西單用經驗法則也一樣能得到 那要他何用?
只是反映當下的知識水準,當爾後科學革命的墊腳石。
歐陽泰在《血戰熱蘭遮》裡提到鄭軍炮手靠豐富經驗,即
使沒有西方彈道學與砲術訓練,在熱蘭遮城圍城戰中表現
跟西方同行差距不大。
南方特殊的環境、火器跟海戰經驗,所以比北方炮手表現
更佳?
從嘉靖年間一直到明鄭,南方一直是因為海上交流的因素有較佳的火器技術;相對來說北 方則需要從南方引進技術,並且應對不同的戰場環境做修正。
但在熱蘭遮城日記裏不是這樣的,在兩次的砲戰中,鄭軍
被打到士兵放棄砲陣地。
那很明顯是因為鄭軍不懂攻城法,沒蓋陣地就直接和要塞炮兵交戰,當然會輸。如果炮術 差那怎麼最後知道要塞設計原理後就能直接破烏特勒支堡。
沒這麼複雜 也沒有什麼要塞原理
烏特勒支堡只是旁邊高地的小陣地
本來就較好啃 火力投射久就遲早攻破
本來就是要塞原理,要拿下該地主因也是為了針對外層稜堡,鄭軍一開始直攻正面結果被 擊退就是因為不了解新式要塞。
明軍後來用有砲耳的西式大砲,砲術也沒比較好。且看熱
藍遮日記的描述,鄭軍多針對牆面,而不是砲樓,所以荷
蘭人的火力支援一直都在
誰說沒比較好,查一下吳橋兵變的紀錄就知道有葡萄牙人傳授的部隊火力有多大優勢。
※ 編輯: jimmy5680 (172.251.25.129 美國), 09/28/2020 23:55:54有西砲的又不是只有孔有德的部隊。你一會兒說柯多拉的
東西無用,一會兒又說被葡萄人教過後,孔有德部的實力
大增;難道你能很肯定的說當時的葡萄牙人教的都是戰場
知識,而沒教任何當代的砲術書籍知識嗎
一本內容全錯的砲術教範和一群經驗豐富的砲手不衝突啊
理論: 我們知道為什麼,但是都行不通
實務: 我們不知道為什麼,但是都行得通
不會打仗的軍隊就是融合了理論與實務
2
推文就提醒過人家叫做Callado了硬要叫錯人家名字..... 先節錄一段黃一農〈紅夷大砲與明清戰爭──以火砲測準技術之演變為例〉的文字: == 在另一方面,伽利略的理論雖適用於低速、短距離的重迫擊砲砲彈,但因其未能考慮進空 氣阻力的影響,因此在估計高速砲彈的軌跡時誤差頗大,且因當時火砲的鑄造和彈藥的製1
這段感覺很有意思,但疑問越研究越多。 在這邊放一些我找到的資料然後再推理一下。 "楊爺口噪, 嘖嘖不耐煩, 而麻則無思無慮" 從這兩人皆在場來看,這邊其實是第一次蔚山之戰,而非我原本猜的第二次。21
我個人認為其實日本最大的問題還不是補給有限和騎兵比較差 而是缺乏重型火砲。 因為大家可以看一下整個萬歷朝鮮戰役,或是後來江戶時代的眾多戰役 日方的重型火砲,我說的是有砲架,需要用獸力機動的火炮 大筒這種可以單人操作的"超大口徑火繩槍"不算火炮,雖然口徑很嚇人。10
有、雖然跟中/西式的城牆有差異 惣構 惣是[手怱]的訛字、通[總],所以是總構、全都圍起來的意思 是包含了城下町的總體防禦設施 主要是以土或水堀、土壘、石垣、木柵、櫓等所建構36
首Po1.日本戰國跟中世紀歐洲戰爭規模差中國太多,是村長械鬥 2.歐洲的線列步兵是排隊槍斃很蠢,歐洲人不懂兵法 這是事實還是誤解? --6
騎兵劣勢是很嚴重的,但不是單純的騎兵劣勢問題,而是整個戰爭環境缺乏騎兵威脅, 導致的缺乏應對手段。 : 因為大家可以看一下整個萬歷朝鮮戰役,或是後來江戶時代的眾多戰役 : 日方的重型火砲,我說的是有砲架,需要用獸力機動的火炮 : 大筒這種可以單人操作的"超大口徑火繩槍"不算火炮,雖然口徑很嚇人。5
日本後來入侵朝鮮半島跟明朝打過了 綜合各方史料來看 個別會戰 明軍人多 騎兵稍強 但在兵力差不多的步兵戰鬥上沒討到便宜 攻城戰甚至有大敗的1
日本戰國末期的農業生產能力約兩千萬石 基本上算是人口的上限 戰國末期的人口大量的恢復很快 所以日本人口在1600年左右達到一千五百萬以上是合理的 同時間 這個世界只有大明的總人口超過日本( 印度當時是分裂的 )
21
Re: [討論] 三國時代到底有沒有條件弄出火藥?理論條件是不難,但是很多事情是這樣:你有那個技術"製造"=\=你有那個技術"量產" 歷史上很多曇花一現的發明,沒能推廣出來就是這樣,因為官方或民間看不到價值導致發 明爛在發明者手裡,其實等同於工藝玩物,作出來看爽的。 而這點在中國尤甚,很多那種洗腦宣傳都說"中國古代也有..."云云,其實就是完全沒考慮 到推廣的問題,如果單看個別發明,那最早通常也不是發生在中國;而要談量產或者起碼15
Re: [問題] 18世紀英國的冶鐵才超越漢朝?正確來說是煉鐵到了一定水準後 在實用性上沒有顯著差距 就好像五百萬跑車跟五十萬買菜車那種差異性 比較時性能的確有差 但實用上沒太大差距 而且武器界有很多山不轉路轉的方法 像是中亞遊牧民族之間 可能因為缺乏木材9
Re: [閒聊] 古代中國一支箭的價格手上課金弓胯下馬老爺的蒙古馬弓手, 對上明朝有槍,戰鬥力還是一樣強嗎? 這邊借花獻佛,聊之前很感興趣的實例, 明朝嘉靖帝時代,邊軍與俺答汗為主的蒙古軍, 兩邊打打停停將近40年(1530-1569,1540-1558最熱).5
Re: [閒聊] 中國到底該不該有火炮有。 百度: 2%AE/10710999 縮網址:5
[討論] 沃邦與他的三個築城體系圖文版: 前言:矛與盾的對決 攻城武器與城防,就像矛與盾的對決,互有勝負,並且持續進化;在投石機與城堡的對決 中,投石機無法撼動城堡的地位,就算有配重投石機參戰,對城堡的攻擊則是以年月來計 算,天平倒向城防這邊。3
[討論] 17世紀英國的火炮設計圖文版 前言 在英國伊麗莎白一世統治時期,通過反覆試驗和科學實驗,火炮的設計逐漸得到改進;到 1600年,火炮的設計由軍械委員會集中控制的,主要官員是軍械測量師,火炮的發展滿足3
Re: [新聞] 史話》與歷史學家重返明清戰爭場景(胡《紅夷大炮與明清戰爭》是黃一農老師的論文集,核心環繞著明清戰爭的西洋大炮, 收錄了1996年到2012年間發表的13篇論文,另外卷末新增加了1篇。這些具有開創性 的論文探討了戰爭史的幾項主題: 首先是武器的技術發展,明末從歐洲傳來的西洋大炮是一種新式武器,對應鑄砲學、 彈道學等科學技術,其測距、瞄準、發射步驟與明朝原有的火炮有所不同,自製時1
Re: [新聞] 安平古堡改名熱蘭遮堡?當地民眾不依就算是真的藍白粉有什麼好靠盃的??? 荷蘭人蓋的稜堡難道不以荷蘭文命名要以什麼命名? 地名大都是直接音譯,這有問題嗎? 倒是國民黨來台才亂改名 然好吵城或堡真的很好笑1
Re: [問題] 明國的軍事科技發展會輸給同期西方這類鐵火砲的砲耳不是一對而是兩對,而且砲耳 縱剖面是四方形的,所以大部分專家認為這是搬運用 的砲耳,並不能調整射角。但是這離調整射角也就一 步之遙。1977年在常州就出土只帶一對砲耳,而且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