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評價

Re: [閒聊] 72-2風暴可能的後續政策?

看板home-sale標題Re: [閒聊] 72-2風暴可能的後續政策?作者
jayemshow
(S.Kazumi)
時間推噓21 推:22 噓:1 →:34

※ 引述《jinso7410 (Aso)》之銘言:
: 72-2引爆風暴,後續的可能政策是哪個
: 1.拉高72-2水位
: 2.72-2水位維持,排除新青安
: 3.72-2水位維持,排除新青安和首購
: 4.政府無視,引爆股房匯雙崩,台幣貶到40,台股見3955,失落的30年正式開啟




我發現 這次的 72-2 事件


雖然 72-2 法條立在那邊很久了

但是完全沒人注意到 包含政府
但是完全沒人注意到 包含政府
但是完全沒人注意到 包含政府


很重要 所以講三次




我覺得這次房地產硬著陸的機會非常大

原因就在這邊



從央行的態度看得出來 他目前就是想降溫
但現在這種狀況
幾乎沒有緩降溫的可能了
也就是因為央行也跟 PTT 各位多空一樣
72-2 立在那邊很久 但 "突然" 才發現快頂到 G 點了


所以黃金軟著陸時機點已經過去了

這部分 政府-央行-銀行 三方的連動溝通運作可能待加強

因為能知道快頂到 72-2 G 點的是各個銀行
能控制建照核發是各個地方政府

這中間的關係 之後應該需要有機構去計算監督才對



目前看起來就是 2021、2022 建照發過頭了
加上既有的成屋交易

然後政府機構沒有一個發現 72-2 的問題
不過這也不能責怪
因為連 PTT 房板多空互炸都沒討論出這一題

所以這題肯定很棘手

棘手之下 也就只能硬著陸了 總比炸了好




這是賴政府上任碰到的第一個最嚴重的經融課題

會有民怨也無可避免
但希望能藉由此次經驗 多加控管建照核發數量與銀行放款之間的管理



結論就是大家安全帶繫好

這次貸款事件不會太早落幕

因為 2024 房地產噴發 建照數量也是狂發 現在將近年底才遇到這事
建商量縮也要等到 2025 第二季了

2024 的預售 2026~2027 開始對保貸款交屋
但額度都被 2021 2022 買預售的卡到




現在只能說
當時規劃買房用新青安貸滿 1000 而去買預售屋的人

保重

畢竟 1000 現金不是人人有
要跟親友借也不容易

--

※ PTT 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83.32.213 (臺灣)
PTT 網址

toto12308/26 09:18會緊縮到 台灣經濟下滑吧 感覺至少2年以上

duriel331308/26 09:19現在看不出來怎麼解 但是我覺得一年內甚至半年 這就不

duriel331308/26 09:19會是嚴重的問題了= =

DHPdotD08/26 09:19政府就說新青安不影響了,還在新青安小心

cr00se08/26 09:19賠或跳 嘻嘻

blargelp08/26 09:19想多了 不是沒發現到,現根本不影響所以無視。平常沒在

blargelp08/26 09:19關心房市的魯空 才會已知用火很興奮

cr00se08/26 09:20買預售還想著新青安或低利貸款ㄛ

cr00se08/26 09:20腦袋有問題吧

hoks08/26 09:20這三年大概約50萬戶的預售屋要申貸

hoks08/26 09:21前幾年就把額度用滿了,後面排隊到死

cr00se08/26 09:21給你人道走廊不敢快上車買成屋

cr00se08/26 09:21還在那邊賭遠期

cr00se08/26 09:21跳跳算了 嘻嘻

luben08/26 09:22央行壓力測試房價跌4成銀行都沒事。能安全著陸機率高

Ddylan08/26 09:26崩盤了,塊陶啊!!人踩人了!!

kiyoshi52008/26 09:27銀行是安全著陸,投客就得看是從幾樓跳了。

amaqua08/26 09:29銀行不死,只是投客凋零

iwei093008/26 09:33政府沒看到?你沒看到是被證明無誤啦 政府注意到的點是

iwei093008/26 09:33?我是不信在這邊悲憤沒注意到的人所講出來的話

政府有注意到就不會現在才出來降溫了 緩降溫的好處是既可以降溫 又不會有太多民怨 政府最怕的就是民怨高漲 你覺得有一個可以降溫又不會有太多民怨的方法 政府會不用嗎? 那最有可能的的選項就是 他自己也沒發現到問題 所以錯失了最佳緩降溫時間 這樣解說你懂了嗎 不懂也沒關係 你對

bnn08/26 09:35以前銀行就偶爾72-2滿水位請你去找別家了 只是這次是很多家

twistfist08/26 09:41所以說你怎麼知道現在不是緩降溫

如果是緩降溫 三方政策應該都會趨向一致 央行態度: 降溫 金管會 : 支持央行 中央政策: 支持央行 不會有現在三方意見分歧 且明顯中央不知道該怎麼辦 既不想首購被影響 又覺得應該要聽央行的話 也就是目前板上說的 "矛盾" 再加上 PTT Dcard Thareds 靠北貸不到的民怨一堆 如果這樣叫緩降溫的話... 那我真的沒話說 當我這篇空白文就好

kiyoshi52008/26 09:44認真回,央行行動是慢半拍但要扯到兩年就不太合理。

kiyoshi52008/26 09:44金額是量x價,兩三年前多數人也不會料到價格會

kiyoshi52008/26 09:44飇到現在這樣吧。

knifechen08/26 09:58但我銀行業朋友說他們公司Q2就有預計了,只是現在才反

knifechen08/26 09:58應到一線吧

這也就是我內文提到的 銀行一線人員能知道水位 但怎麼與政府機關連動 我認為是這次事件的 lesson learn

knifechen08/26 10:09政府Q1.Q2可能在選總統跟分配位置,等換屆喔沒空哈哈哈

iwei093008/26 10:11政府沒看到就不會有72-2這條法規了啦 這邏輯有這麼難懂

iwei093008/26 10:11?會不會太巨嬰什麼都要政府先提醒?就像某黨的政治獻

iwei093008/26 10:11金之亂 整天在那邊他不清楚 怪沒提醒怪規矩訂太多 就是

iwei093008/26 10:11不反省自己

你對

missin08/26 10:13預售人擠人,中古成屋人踩人

twistfist08/26 10:18不就緩降才不一致,要是大家都覺得要死了誰還敢凹啊

不一致會導致民怨四起與政府的不信任感激升 你要確認不一致才是緩降唉... 就像現在 我問你首購到底會不會影響 中央是說不會 但水位就快頂到 30% 了 不是你一句不會就頂不到的唉 那為什麼中央要說這句話? 就是因為怕首購族民怨阿 如果是提早準備 影響的人不多 民怨不大 政府才有底氣與央行政策一致 畢竟這一把央行觀點才是正確的 中央自己也知道

vanjoey08/26 10:23dcard抱怨文多不算啥,沒到違約爆量都沒什麼

vanjoey08/26 10:25去年就在拉高房貸利率了哪裡不叫提早準備?

不是哥 才剛發生兩三個月 你怎麼知道後面幾年不會違約爆量?

ru04hj408/26 10:30就低能寬限期五年搞爛了

javabird08/26 10:36政府有注意到房室過熱,但拿不出有效的辦法來,不願升

javabird08/26 10:36息又捨不得新青安. 台灣現在實質負利率,股市房市大好

javabird08/26 10:36,定存族都解約投入股房市,銀行水位下降額度到頂快過

javabird08/26 10:36預期.

xcc5415408/26 10:37硬著陸只是一年不漲而已 能買能貸就繼續買

twistfist08/26 10:38民怨哪裡就不是緩降,你也很妙,想上車但上不了當然抱

twistfist08/26 10:38怨,難道你的緩降是大家還是爽買就自然降下嗎

想上車但上不了車 VS 上車房貸貸不下來違約賠錢(可能還斷頭?) 你覺得哪個實質民怨會更嚴重??? 我的緩降文章打得很清楚了阿 建照核發數跟銀行房貸放款數據要連動 "已購買但貸不到款" 的人越少 民怨就越低 政府也就可以有底氣與央行政策一致 現在主要民怨是買了票 上了車 結果車子發不動 把票收走要你下車的同時 還要你賠錢唉

javabird08/26 10:39的確可以說是央行反應太慢,尤其該升息時升不夠,現在

javabird08/26 10:39全世界都要降息了但台灣其實應該要再升息才對.

※ 編輯: jayemshow (111.83.32.213 臺灣), 08/26/2024 10:47:17

wiesgame08/26 10:48跟建商租屋呢?這招能解吧

zouelephant08/26 11:05現在各家72-2算還好 是不動產放款集中度的問題

blueemind08/26 11:09賴神會開後門啦 怕什麼 加價買

ebeta08/26 11:18美國人阿公肯定會開後門+1

twistfist08/26 12:16所以哪個地方貸不到賠售的?

CHENCHEN66608/26 12:2287菜鳥一直水位控制就是軟著陸 一直讓人搶貸款代表

CHENCHEN66608/26 12:22房價有撐每年都有在調控每年也都有排撥你自己不知道

CHENCHEN66608/26 12:22自以為政府銀行都不知道

Ron32108/26 14:01你假設了沒法證實的事 大家提出反證 你一直在那邊"你對"@@

JKjohnwick08/26 14:22這時候就該繼續升息升準了

JKjohnwick08/26 14:23現在央行就是已經發現風險了